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 抓好编程教育 释放孩子创造力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2-22 18:49:48

  12月初,全国信息学CCF CSP-J/ S2020第二轮认证评级名单公布,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榜上有名。“加上我校的3名学生,聊城共有5人在山东省赛区获得一等奖。”学校信息学奥赛总教练崔新峰介绍。

  11月7日,CCF CSP-J/S2020第二轮入门级比赛鸣锣开赛。在这次全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竞技场上,颐中外国语共有3人获山东省赛区一等奖,14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凭借出色的战绩,学校被评为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

  赛场上:赛程紧凑 考察全面

  这是学校初三年级学生骆一鸣第一次参加全国联赛,也就是在此次“初体验”中,他一举摘得第二轮入门级比赛桂冠。

  “有经历、有收获、有失误、有反思。”骆一鸣如是总结了参加此次联赛的感受。

  这是一次全国计算机爱好者的同台竞技,也是关于程序设计的一次巅峰对决。

  “联赛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以笔试为主。复赛为程序设计,须在计算机上调试完成。”学校信息学奥赛教练谭纪勇介绍,竞赛主要考察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算法思想、数学理论应用等方面,需要用算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复赛时,我们须在3个半小时内完成4个题目。”学校学生、在此次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甄加诺回忆。

  看似只有四道题,但题目既考虑普及面,又考虑选拔的梯度要求。测试时,每道题提供10~20组测试数据,考生需利用代码,让所有数据在1秒内完成测试。“日常训练时,一道题少则做一个小时,多则一两天。竞赛既考察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检验着编程的熟练程度。”甄加诺说。

  复赛结束,联赛按照学生名次进行奖项划定。“以往的联赛中,一等奖的全国比例约为20%,山东省今年为15%,获奖压力相比往年更大。”谭纪勇介绍。

  赛场外:精研课程 持续发力

  “学校从2016年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学奥赛课程,2017年正式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崔新峰说。

  在2017年NOIP山东赛区复赛中,学生刘羽辰获普及组一等奖;在2018年NOIP山东赛区复赛中,学校有1名学生获普及组一等奖,4名学生获二等奖;在2019年CCF CSP-J/S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第二轮中,学生陈张润泽获得入门组二等奖……

  短短几年间,颐中外国语学校屡创佳绩。其背后,离不开专业教师的辛苦付出,及学校对信息学奥赛课程的重视与投入。

  自初一年级开始,全体学生参加入门课程Python语言的学习,培养利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门课程结束后,部分能力突出且富有兴趣的学生转入C++语言的学习。教师在注重竞赛知识、能力指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或比赛策略的指导或拓展,通过竞赛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与小学阶段的奥赛课程不同,初中组主要为代码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使学生养成较好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组织能力。”谭纪勇说。

  奥赛课程的实施,不仅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学人才,也为更多孩子带来了发展的可能。“出于对编程的兴趣,我参加了奥赛训练。不到一年时间,我的自制力、自学能力及抗压能力均有所提升。”学校学生、在此次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王子铭说。

  “有对信息学的兴趣,有对编程的热爱,有敢于坐冷板凳的毅力与信念,方能有所成就。”崔新峰介绍,此次联赛结束后,学校将根据比赛成绩,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信息学奥赛培养和选拔学生奠基,努力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最优规划。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