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希望所在;
攻坚,力量所在;
小康,目标所在。
初冬时节,在和煦的阳光下,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嫩绿的蔬菜、来回穿梭的物流车辆……一派丰收景象;农村小院里,公鸡在墙角刨食,新房子前,农户脸上笑开花;孩子们背着书包,跳跃在宽敞整洁的路上,欢快地奔向学校……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美好画卷在临清徐徐展开,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变得越来越清晰。
久困于穷,奋之小康。5年来,临清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牢牢把握“六个精准”脱贫方略,聚焦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稳定脱贫、提升质量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兴产业、抓落实、促增收,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共赴小康之约。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5年来,临清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36173人脱贫;2017年,19272人脱贫;2018年,3483人脱贫。目前,临清市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8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纲举目张,建立责任体系
“我从小就没有父母照顾,但有了杨大爷和政府的帮扶,让我重新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我算了算,上班的这5个月,我领了10600元的工资,收入提高了,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12月10日,新华路街道杨八里村贫困户赵龙飞的笑容格外灿烂。赵龙飞今年21岁,他自幼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没上过学,他在青岛打零工,每个月只能挣几百元钱,生活非常艰难。今年疫情发生后,赵龙飞回到了老家,因为没有工作,生活愈发困难。杨八里村党支部书记杨丙申在遍访中详细了解到他的情况,在雷神焊接科技公司为他找了一份工作。如今,赵龙飞的月工资达到2000多元。
“遍访行动重在一个‘遍’字。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底数,吃透民情,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聊城市副市长、临清市委书记何宪卓说,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准确掌握贫困户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临清市委书记带头,市镇村三级书记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遍访。他们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其身体状况、收入来源、生产生活、住房及饮水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提高帮扶成效,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非常之时,必须以非常之力,才能建非常之功!临清市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临清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第一时间对扶贫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确立了“党建筑基、精准施策、政策集成、责任包干”总体思路和三级书记抓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奏响了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临清市成立了由临清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抓好扶贫政策落实,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年度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部署,压实压紧各级各部门责任,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
临清各单位纷纷立下军令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子方案,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责任单”“时间表”,构建起责任清晰、上下联动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2919名市镇村干部帮扶所有建档立卡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和即时帮扶人员,“点对点”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222名临清市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蔬菜大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带领群众脱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
号角吹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支支攻坚铁军挥洒青春和热血,以最扎实的作风、最有效的方法鏖战在贫困阵地,提升脱贫摘帽工作成效。
授之以渔,注入发展“活水”
“自从村里建了扶贫大棚,我就到这里干零活,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到年底还有分红,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初冬时节,大辛庄街道中周店村标准化冬暖式“萌宠”多肉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十几位村民在忙着嫁接、打叉,贫困群众王淑玲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曲,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新华路街道利用70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蔬菜温室大棚,承包给新华中农农产品安全追溯示范基地,采取租金分红、雇佣贫困户务工等方式,实现贫困群众增收;松林镇建设集家具生产、文化博览、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家居文化产业园区,累计整合扶贫资金3828万元,年收益率达7%,有效解决了扶贫资金收益难保障的问题。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着力增强贫困对象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祁学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清市把发展产业作为“长效输血”扶贫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准谋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项目资金“整合”,切实推动特色产业项目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临清市通过利润分红增收、安置就业增收、产业扶持带动3种方式,提高扶贫质量和效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真正做到“收入增、脱贫稳”。
临清市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全程管理,建立脱贫攻坚滚动项目库,对扶贫项目开展“拉网式”梳理。实行科级干部挂包,落实项目责任人,项目挂包领导和责任人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对收益偏低或达不到预期收益的项目分类施策,能抽回资金的,重新选择优质项目;能转变责任主体的,依托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优质企业,确定项目承担主体;明晰产业项目的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管权,将资产纳入“三资”平台统一管理。
产业挑大梁,为贫困户栽下了“摇钱树”,打造了“聚宝盆”:5年来,临清市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发展蔬菜温室大棚、设备租赁、扶贫厂房租赁、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项目213个;2016年至2019年,实现项目收益2641万元;2019年,所有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集体收入710.87万元,同比增幅达100%。
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让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对症下药,开出“治病良方”
“现在的医保政策真好,住院能报销,看门诊也能报销。”戴湾镇水城屯南村王兰菊拿着手里的门诊发票,算了算看病费用,总额1000多元的肾透析治疗费用,医保报销后个人仅支付了300元。
临清市突出抓好各方参与,着力凝聚扶贫力量,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各行业部门的职能作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行业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就业有了可靠保障,并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组织、引导、鼓励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因病因残致贫问题,一直是各地脱贫攻坚面临的“拦路虎”。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清市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大力开展健康扶贫,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落实了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重点病种免费救治、健康扶贫便民惠民措施落实等措施,全方位织密政策保障网,实现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确保贫困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2016年以来,临清家庭医生签约贫困群众2.4万人,救治大病贫困人口1481人次,为9050人发放贫困老年补贴29.52万元;对严重精神障碍贫困患者实行免费救治救助,向695人免费发放药品,免费收治住院869人次;门诊“两免两减半”救助106178人次,医疗机构住院减免15137人次;累计为13.64万人次贫困人口落实参保补贴1513万元。2019年至今,医疗救助3.5万人次,医疗救助资金2726万元;2020年,3610名贫困患者获得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资格,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治病贵、报销难的实际问题。
医疗有保障,生命安全有人护航,在教育方面,临清市也全力践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承诺。2016年以来,临清市瞄准教育薄弱领域和贫困群体,利用中央学前教育专款1038万元,建设老赵庄镇姚里庄幼儿园、尚店镇洼里学区幼儿园等17所幼儿园;累计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非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助学金1720.33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5600人次,免收563名建档立卡幼儿保教费33.84万元,免收1820名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学费143.22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是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临清市汇聚就业扶贫合力,挖掘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开展精细服务,让贫困劳动力端稳端牢脱贫“饭碗”;整合人社、农业、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设置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346个,吸纳674名贫困人口务工就业,进一步发挥扶贫公益性岗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
健全保障网,托起“稳稳的幸福”
“镇上给换了新的门窗,粉刷了涂料,还给屋子吊了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屋,潘庄镇村民姜路臣笑得合不拢嘴。改的是危房,暖的是民心。2016年以来,临清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004户,发放补助资金1660万元。目前,所有享受扶贫政策贫困户和即时帮扶人员已全部实现住房安全保障。
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临清市在抓好产业脱贫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着力补齐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问题,各级部门单位、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形成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多点支撑相互促进的大扶贫格局。
为了让深度贫困群体没有后顾之忧,临清市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全部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精准实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持续抓好重病、重残“单人保”、因疫因病家庭收入扣减、纳入低保贫困户“渐退期”等政策落实,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应保尽保。
临清市制定出台了《临清市“救急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救急难”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先后6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4246名贫困户办理残疾人证,为4000余名残疾人适配了辅助器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的2661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的3023人;
临清市实施贫困村饮水工程结余资金项目、贫困村饮水项目、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等,投资635.7万元为25个贫困村铺设56.85万米供水管道,受益人口达32670人;2019年,逐户给贫困户安装自来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安装了自来水,贫困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扶贫、民政、团委部门运用“互联网+公益”模式,建设了“大爱临清”众筹平台,募集善款323万元,各类衣物、家电和儿童玩具3.7万余件,发放各类物品2.6万余件;开展“金晖助老”青春扶贫,招募852名志愿者结对帮扶4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65岁以上、不集中供养的留守、失独贫困老年人;每月组织结对志愿者开展“拉一次家常、整理一次家务、清理一次个人卫生、维修一次家电、送一件过冬用品”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招聘170名护理员,开展“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实现了省定贫困村邻里互助护理全覆盖;开展慈善爱心送彩电,百村千户送清凉、送温暖等公益救助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保障网”越织越密,实施动态监测,长效帮扶,让贫困群众的好日子“长起来”,贫困户的笑容越来越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何宪卓表示,临清市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部署长久之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幸更加富足幸福的新生活!烟店镇扶贫干部边干农活边与贫困群众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