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从孔繁森日记看共产党人的修养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1-05-26 09:44:52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是曾经两次进藏将生命献给西藏高原的孔繁森在日记里写的一句话。

  孔繁森罹难后,留下了40多本日记,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从日记中,我们读出了什么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时代精神,和“蜡炬成灰泪始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家国情怀。

  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

  “每当我看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远在家乡的老母亲。”

  ——摘自孔繁森1988年的日记

  无情未必真豪杰。孔繁森离别家乡,先后两次进藏,用一腔热血筑起了民族团结的丰碑。其实,毅然决然二离桑梓奔赴西藏的背后,是一个知人冷暖、有情有义的孔繁森。

  1986年,农历正月十五,时任聊城地委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的孔繁森想带母亲去看花灯。但母亲高龄,行动不便,他便向人借了一辆地排车。时任聊城艺术馆摄影部主任的陈明远与孔繁森私交甚好,当时去拍花灯,看到孔繁森用地排车推着老母亲看花灯,马上用照相机记录下来。

  1988年,孔繁森二次进藏前,孔繁森向母亲辞行。看着87岁、瘫坐在轮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母亲,孔繁森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多座山,过好多条河。”“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颤巍巍地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得给公家办事啊。”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那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别喝冷水……”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扑通”跪在母亲面前流着眼泪磕了一个头。当时,阿里地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玉建看到这里,忍不住哭出声来。不了解西藏、从没出过远门的老母亲哪里能想到,他儿子去的地方,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

  孔繁森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却把爱留给了西藏。拉萨市的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每次下乡,他都带着小药箱,自费购买高原常见病治疗药品,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送医送药。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在指挥抗震现场连续奋战7天7夜,在直孔区羊日岗乡齐马卡村,他领养了3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生活实在困难,他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又不忍心向家里要钱,就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化名“洛珠”三次卖血900毫升,领到营养费900元,用于孩子们上学和改善生活。

  一个把心交给党的人

  “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觉,我是在海拔近6000公尺的地方给你写的信。万一我发生了不幸,不要给我家乡讲,更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你要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切记,切记!”

  ——摘自孔繁森1994年2月27日的日记1994年2月,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阿里,数以万计百姓受灾,五十多万头牲畜冻饿而死。孔繁森率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挨家挨户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2月27日凌晨3点,孔繁森感到头痛欲裂、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让有着医学知识的他预感到了死神的来临。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梁福兴写下了遗书,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对老母亲、妻子和孩子的无限深情。这封写在笔记本上的遗书,现已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100件齐鲁瑰宝之一。

  在孔繁森一个日记本的扉页上,我们还看到他于1992年5月1日写下的“勤政、廉洁、团结、求勤、务实”。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全身心为西藏谋发展,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奔小康。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乡等3个乡的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第二次援藏结束,孔繁森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情况,探索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孔繁森生命最后的10天,他还在新疆考察,为阿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奔波。当他不幸逝世时,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利用考察间隙写下的12条阿里地区经济发展建议。1994年,阿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他装在心中的人。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他一尘不染,二离桑梓,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