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时代都有专属于这一时代的独特标志,每个地方也要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前进指针。
2019年7月31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确立了“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部署了“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到如今不到两年时间。这段时间,全市上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入实施九大领域改革攻坚,推动“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结出累累硕果。从项目一线到生产车间,从工业园区到绿色田野,从城市楼宇到乡村社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积极变化,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聊城“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大见成效的一年。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本报组织记者深入采访,撰写了“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十大工程最新进展情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把“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实施好、落实好,为推动聊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今天推出“产业突破篇”,敬请关注。
5月11日,以“共建好品山东,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的2021年山东省“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临沂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2021年度山东省高端品牌企业培育名单,中通客车成功入选,这也是公司连续四年入选该榜单。
能够频频获得高度关注,与中通客车的技术升级密不可分。中通客车在2020年正式推出“智慧道路+智能公交+云控平台”智慧公交解决方案,同年12月,获颁聊城首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率先开启公开路况下的智能驾驶道路运营测试;在新能源领域,批量中通氢燃料客车先后交付潍坊、佛山、张家口等市场,特别是在张家口,中通氢燃料客车将肩负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出行保障服务任务。
像中通客车一样,一个个产业发展领域的新突破,正引领聊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奔”起来!
“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产业突破位列首位,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作用。5月25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围绕实施“产业突破工程”,聊城市坚持扩张规模体量和优化产业结构双管齐下,既注重在产业布局、机制保障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又注重在企业培育、项目支撑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聊城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今年3月18日,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与辖区现代量子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举行了区域评估成果运用座谈会。此前,高新区管委会出资对该园区涉及的341亩地块区域进行了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等8项评估,评估成果让新入园企业免费共享。入驻园区的单体建设项目可不再进行单独评估评审,或可简化相关评估评审环节和材料,平均压缩落地时间30天,这也是聊城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面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聊城市着力在培植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攻坚行动,推动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养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并编制了各产业专项规划,制定了相关保障机制和推进措施。2020年,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纺织服装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9.9%、86.7%、62.8%、146.3%;新能源汽车、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东阿阿胶、聊城信源、鲁西化工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今年一季度,聊城市“十强”产业中,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52.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46.5%,高端化工产业增长28%,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21.8%,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重点项目是产业突破的动力源。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紧围绕“十强”产业和九大产业集群,创新投资模式,优化投资方向,提升投资效率,着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每年筛选实施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定期督导、要素保障、考核评比四大机制,积极运用省、市督导服务平台推进项目,建立重点项目落地机制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合同项目85个,计划投资额409亿元;争取省级重点项目101个,谋划市级重点项目211个、县级重点项目405个,且互不重复,为历史新高。
记者感言
以产业比实力
实施“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为什么把“产业突破”放在首位?
大至一国,小至一城,产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多年前,随着信发、中通、东阿阿胶、鲁西化工等一批行业龙头的崛起,带动了聊城各相关产业蓬勃兴起,为全市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依然是聊城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聊城也形成了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一直是我们的“心头之痛”。当前,聊城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必须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对接省“十强”产业,结合自身现状和优势,主攻“5+4”产业集群,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眺望远方,更要走好脚下的路。实现产业突破,必须紧紧围绕制造业强市建设,立足聊城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和产业园区载体作用,拉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抓牢抓实312个省市重点项目,强化过程服务、要素保障,确保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把产业发展时刻记在心里、抓在手里,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真正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
错过了萌芽的春天,等于错过了收获的秋天。在全省各市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抓紧抓实产业突破这个关键,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筑牢聊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