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莘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到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接受党性教育,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可靠的后方和敌我决战的主要战场,冀鲁豫边区为我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领八路军部队转战冀鲁豫边区,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代忠勇之将’杨得志的抗战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充满感情的讲解词,让参观者深受感动。
1941年7月1日,冀鲁豫、鲁西(不含湖西)两区党委在观城红庙(今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军区、鲁西军区(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及其所属部队从当年6月13日开始合编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并于7月7日成立,两军区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区党委委员。
当时,冀鲁豫军区机关常驻观城县的红庙、焦村、耿王庄村等村庄,很多乡亲都和杨司令拉过呱、共过事。有一年麦收期间的一天,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将至,焦村村民张安鑫的父亲为没有东西盖麦垛急得直跺脚。杨得志得知后,揭起自己铺的苇席送给了张安鑫父子。还有一次,杨得志发现军区伙房借用村民张信吉家的锅做饭,烧裂了一道缝,只赔了八角钱,还不够几个钉子钱,便责令伙房按当时的物价进行赔偿。张信吉再三推辞,杨得志坚持把钱给他。
1943年6月下旬,杨得志和冀鲁豫区党政军领导研究决定:打击盘踞在根据地中心区附近的伪军文大可部,文大可部驻扎在朝城县(今莘县朝城镇)。针对敌人的弱点,杨得志命二、三、四分区各派一个团担任主攻,并与民兵大队配合,于7月9日夜开始向朝城南部的敌人发起进攻。仅3天时间就拔掉了92个据点和碉堡,毙俘敌7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收复了朝城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从此,文大可再也不敢进犯根据地中心区了。
1944年2月,杨得志奉命率回民支队及军区5个团开赴陕北保卫延安。临行前,他思绪万千。在他的回忆录《横戈马上》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华北7年多,其中在冀鲁豫5年零3个月的艰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和几十万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父老乡亲就要告别了,我和同生死共命运的战友、同志和部队广大指战员就要分手了。我最不忍离别的,是埋葬在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战友、同志和骨肉同胞……”
近年来,莘县大力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独具鲁西特色的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冀南区党委旧址、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等长达80公里的“红色长廊”,高标准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贯通莘县南北的红色旅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