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迁建村升起新希望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1-07-28 15:38:39

  粉色两层小楼干净又气派,村中主街道宽阔整洁,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创意独特的墙体画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文化韵味中……炎炎夏日,走进东昌府区堂邑镇教场李村,这个颇具现代气息的新农村让人印象深刻,村民无不夸赞村里的环境优美。5年前,教场李村还是省定贫困村;2020年,教场李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如此巨大的反差,短短数年之间,为何发生在这个鲁西小村?

  ■本报记者 林金彦

  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

  

  走进教场李村,墙上一幅幅3D场景展现在眼前:鱼儿在山清水秀的景色中戏水、一座座丰收的粮仓、盛开的向日葵……精美生动的画面,让村民和游客忍不住走近欣赏,争相拍照打卡。“我们结合传统文化故事,创作了30处3D墙体彩绘,设计了7处灯光投影。”教场李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岭说。

  教场李村位于堂邑镇驻地北1.2公里处,全村共有159户610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优美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实施雨污分流、胡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弱电改造工程。2020年,教场李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

  在教场李村道路两旁,今年新栽植的600余株蔷薇开得正盛,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在村庄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教场李村种植了国槐、红叶石楠、北美海棠等花灌木1244株,金叶女贞、扶芳藤、月季等绿植3100平方米。因村内土地呈碱性,该村通过施有机水溶性肥料、浇灌硫酸亚铁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了花草树木成活率;两名公益岗位人员定期进行除草、浇水、修剪,提升了绿化景观效果。

  雨污分流方便村民生活

  

  今年春天,自家院子里用了20多年的老旱厕,被村民李孟月给扒掉了。他开辟了20多平方米的菜园子,绿意盎然,格外养眼。“楼房里的卫生间能用了,没有了碍眼的旱厕,院子里干净亮堂多了!”李孟月说这话时难掩笑意。

  2000年,由于修建水库占用旧村址,教场李村集体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小楼。但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楼上的卫生间成了摆设,村民们只能在院子里盖上旱厕。“每年需要清理两次化粪池,冬季结冰,旱厕没法用,而且生活污水与粪便污水混流,阴雨天室内经常有臭味。”谈起以往的糟心事,李孟月忍不住叹气。

  去年,东昌府区在教场李村等6个村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工作,整村实行雨污分流,对污水管道进行改造,同时启动污水处置设施建设。村民们闲置了20年的卫生间,终于能用了。

  从前,教场李村共有8条胡同,全部为土路。如今,16000平方米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改善了出行条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7米宽的胡同预留出1米半的空地,作为农户家的菜园和花园,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两场同建”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堂邑镇素有“葫芦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镇创新推进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完善“产业+就业”机制,流转土地150余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规划建设了葫芦农场项目,着力打造“有颜值、有实力、有内涵”的美丽乡村。

  由于村里老人和妇女较多,为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今年3月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教场李村第一书记王洪礼协调鲁锦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梁平、铝编传承人郝庆福和绳编传承人李建霞组织开展了手工技能编织免费培训。

  目前,教场李村成立了东昌府区巧手编织有限公司,公司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扩张的发展路子,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和就近就业,把手工编织发展为富民兴村的“指尖”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