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辛丑,时序菊月。10月10日,为期11天的“致敬初心——中国百年美术大展”落下帷幕。展览期间,虽然秋雨连绵,但参观群众的热情不减,耆老孥稚,争相观瞻,人数逾万人次。
这次大展是聊城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美术大展。虽然只有短暂的11天,但留给聊城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聊城人在参观大展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浸染,更激发起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自信。
巨擘圣手 荟萃聊城
回首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奋斗历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领导人民战胜一个个困难,迎来一个个胜利。波澜壮阔的时代,造就了大批人民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笔,饱蘸深情的墨,记录时代风云际会,讴歌社会气象万千,创作了大量彪炳千秋的作品。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关山月、黄胄、董寿平、李苦禅等人是近百年中涌现出的杰出艺术家。在艺术的巅峰上,他们艺术风格鲜明,各领风骚。艺术家们的58件作品“组团”展出,无疑是聊城人民与艺术家们一场百年一遇的“相约”,这场“约会”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聊城送来一场丰沛的“好雨”,让聊城人民受到一次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浸染。
匠心力作 记录时代
艺术家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诉说者,大展中不乏具有时代特色的匠心之作。《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为迎接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世界和平大会归来而作,天下太平,九州无事,大家在和平的生活中铸剑为犁。充分展现出战争过后人民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开赴一线。蒋兆和作为现实主义纪实题材创作领军人物,创作的抗美援朝的名作《两个母亲一条心》,是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的见证。
傅抱石的《芙蓉国里尽朝晖》是以毛泽东《七律·答友人》的意境创作的。作品展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以无限希望。李可染的《井冈山》展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壮丽之美,这不仅是李可染红色革命题材代表作,更成为新中国山水画的符号。唐云的《雄狮图》,以雄狮寓意中华,长蛇代指卧榻之侧的日本侵略者,以怒狮抒发忧国赤子情怀。
祖国大好河山,是山水画永恒的主题。关山月先生作为岭南画派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创作的《黄河颂》展现了黄河桀骜不驯的澎湃气魄,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董寿平的《黄山秋色》以黄山秋景入画,色彩斑斓,笔墨所至,风生云起,意趣横生。
齐白石、李苦禅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另一视角展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当下适值秋肥季节,正是把酒赏菊、品尝虾蟹的好时光,齐白石的《菊盛蟹腴》《游虾图》很是应景,非常受现场观众的欢迎。李苦禅是高唐县人,他作为齐白石门下最得意的弟子,深得齐白石笔墨神韵。他的《绿荫》《芭蕉鹌鹑》,虽然尺幅不大,但是画面疏密有序,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妙,于尺寸间见大意境,显示了他大写意花鸟的意趣和神髓。
除此之外,赞美浪漫爱情的题材也成为这次大展的亮点。古代创作中的云中君与大司命均是男性形象。而傅抱石所创作的《云中君与大司命》不仅将以往《九歌》题材中的“云神”云中君画成曼妙女子,还令她与大司命演绎出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
中国56个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这次大展中,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也颇受欢迎。黄胄的《驯马图》表现了一位勇敢自信的少数民族少女驾驭黑色骏马时,马前蹄腾空而起的瞬间,画面充满了阳刚、奔放的气息,丝毫不矫揉造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龟兹之舞》中西域少女的舞姿,令人感受到新疆人民饱满的热情。
艺术熏陶 文化浸染
这次大展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致敬初心为主题,展出了一批汇聚历史价值与爱国情怀的艺术作品,以记录革命先烈峥嵘往昔,见证社会主义建设奋斗历程,讴歌新时代辉煌成就。
整个展厅里,氤氲着浓烈的艺术气氛,在导览员精彩生动的讲解中,万余名群众与艺术家的匠心之作零距离接触。艺术家们的笔墨情趣、境界和格局无不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据展览方工作人员介绍,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即使阴雨连绵,也没有阻挡住聊城人民的参观热情。导览员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参观团和自发前来参观的群众。不少观众表示,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欣赏艺术家们的作品,通过参观,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用笔墨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记录中国由弱到强的伟大历程。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技法、高超的水平,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聊城居于鲁西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绵延不断的文化根脉,让聊城充满魅力和希望。这次大展,在最好的季节,给最美的聊城播撒下艺术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绽放出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