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新区创新打造“一抓到底”环境监管体系、“好差牌”环境突出问题督办机制和“环境顾问”治理模式,打出大气治理“组合拳”,在短短8个月时间内拿下两项第一:
1至8月,高新区九州社区监测站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主城区8个国控、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站中排名第一;8月,高新区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得分在市属开发区、东昌府区、茌平区中排名第一。
开展“111”行动——
构建“一抓到底”监管体系
9月23日,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郭志刚带领双城共建督导组,深入天津路社区督导环境治理,并听取相关工作汇报。他要求,天津路社区要尽快拿出措施,高质量完成环境问题整改。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市当前部署推进的3项重点工作。今年8月,高新区主动对接,周密部署,开展“111”专项行动(即牢固树立“争创第一”的信念、充分发扬“扎根第一线”的工作精神、坚决抓好落实的“第一时间”),全面打响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和空气质量赶超3个攻坚战。
根据“111”专项行动安排,高新区被划分为9个巡查督导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县级干部帮包。帮包干部自8月20日起,每天带队下沉一线巡查,并定期对巡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督导。
“这项行动旨在通过帮包干部的巡查和督导,构建‘一抓到底’监管体系,把责任意识带动起来、工作推进下去、问题整改到位。”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冯国光道出了“111”专项行动开展的初衷。
截至目前,高新区帮包干部共计巡查督导27次,发现问题187个,已整改完成176个。
实行“挂牌”督办——
建立环境突出问题督办机制
9月10日,高新区通报“洗城行动”9月考核结果,参与考核的126个居民小区、临街商铺、规模以上企业、建筑工地中,8个表现突出的单位被授予“绿牌”,8个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被挂“黑牌”。
去年3月31日,高新区启动全民“洗城行动”。为确保“洗城行动”取得实效,今年4月,高新区创新推出“洗城行动”“好差牌”监管模式。
高新区建成区共有临街商铺206家、居民小区20个、企业148家、建筑工地62个。“洗城行动”考核小组每月对临街商铺(随机抽取20家)、规模以上企业、居民小区和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打分。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单位授予“绿牌”,享受“政策、资金优先倾斜、支持,‘评先树优’优先考虑”等福利政策;对落实“洗城行动”不到位的单位,在门口悬挂“黑牌”,并列入高新区负面执法清单,由执法部门现场督导,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环境治理涉及单位数量多,但执法人员数量少,难免存在执法力量薄弱的情况,因此,如何做到有效监管是当前环境治理工作的一大难题。‘好差牌’是最直观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启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新局面。”冯国光说。
引进“环境顾问”——
打造“一站式”环保综合服务
9月3日,高新区山东龙普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环境顾问李少君对该企业焊接工序废气收集不彻底、发泡工序挥发性有机物收集率低、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诊断”。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环境治理、监管、服务水平,今年6月,高新区实施环境顾问治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环境顾问入驻企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环保综合服务,合力解决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高新区共有企业300余家,企业类型多样,涉及生态环境问题较多,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业环境保护人才,缺乏环境保护管理经验,自己难以解决复杂的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顾问治理模式的引进,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具有环保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环保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环境顾问,定期对企业进行摸排并建档立册,为企业提供环境保护咨询服务。
“环境顾问发挥专业优势、团队优势,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有效避免了环境事故发生,压实了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保障了高新区环境质量有效提升。”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雷振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