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革命前辈曾在这里留下了工作和战斗的足迹。在这里,诸多红色遗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纵贯全县南北,形成了“平原红色文化长廊”。
9月30日,记者在莘县张寨镇采访时偶然听说一件事:郭炉村在修建乡村记忆博物馆时,修缮了当年的地下交通站。
郭炉村还有个地下交通站?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郭炉村,探访那段珍贵的历史。
地下交通站里“机关”多
郭炉村地处山东省和河南省交界处,在村内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有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的“原冀鲁豫边区莘朝边抗日地下交通站旧址”“郭炉村乡村记忆博物馆”两个牌子,彰显着这处宅院的与众不同。
院子里,影壁墙后大树参天。房主的后人郭西峰说,院里房屋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树木也有几十年的树龄。“……原冀鲁豫边区莘朝边抗日地下交通站旧址是郭仲伦先生故居,郭仲伦先生是地下交通站站长。树洞、‘忠义勇’牌匾、暗格,让人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地下工作中……”博物馆的讲解词交代了地下交通站的历史。
正房的东侧就是当年的地道旧址。“抗日战争时期,这条地道能通到别的村,有几公里长。这里主要用于存放机密文件和地下交通员藏身。当年我二叔就曾经藏在里面,因为叛徒出卖,我二叔还被伪军抓住过。”郭西峰的祖父是郭仲伦的哥哥,郭西峰口中的“二叔”是郭仲伦的二儿子,也是一名地下交通员。
除了地道,东屋的房顶上还有个暗格。“不搬梯子根本上不去。”郭西峰说,1940年,根据党的指示,郭仲伦创建了地下交通站。郭仲伦将自家宅院改造,在屋子旁修建了地道,在房顶上设置了暗格。在这处宅院里,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小的时候,老人们常给我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已近七旬的郭西峰说,房屋翻新后,村里在这里建设了乡村记忆博物馆,“这样我们家的革命故事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站长家“一门四杰”
乡村记忆博物馆收藏有很多郭氏族谱和家族荣誉,但无论是光绪12年的“进士”牌匾,还是同治元年的“武魁”牌匾,都被摆在了两侧,正中间是郭家人最为珍视的荣誉——“忠义勇”牌匾。
这块牌匾是复制品,原件被收藏于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牌匾最左侧有一行小字“革命模范家属”,中间是“忠义勇”三个大字,落款是“南峰民主政府赠”。1943年7月,为纪念1942年7月牺牲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齐南峰,朝城县改为南峰县。1949年5月,南峰县撤销,复名朝城县。
这块牌匾是郭仲伦“一门四杰”革命事迹的生动体现。郭仲伦作为地下交通站站长,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郭仲伦的带动下,他的两个儿子郭兴春、郭兴田也成为地下交通员,负责抗日根据地观城至朝北这段路程的交通联络和信函传递工作。他们突破日伪的层层盘查和封锁,一次次为八路军传送文件信函、护送人员物资,保障了冀鲁豫和冀南两大抗日根据地的交通和信息畅通。
但“忠义勇”牌匾并非是授予郭仲伦,而是为了表彰郭仲伦的妻子——共产党员王金焕。当时,王金焕任村妇救会主任,她不仅大力支持丈夫和儿子投入抗日烽火,还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军粮,动员青壮年参军抗战,堪称革命妇女的典范。
全家抗战事迹突出,“一门四杰”传为佳话。
小村庄走出众多老革命
在郭炉村,村民们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村里走出了很多老革命。
郭炉村很早就成立了农会、青抗先、模范班、妇救会、儿童团等革命组织。1942年,中共郭炉村党支部成立,并秘密开展活动。据该村的老革命郭西水回忆,那时,郭炉村时有八路军驻扎。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我们村参加革命的有很多,我的同学中有郭锡福、郭章银、郭章宝、郭汝谦谦、郭汝轩、郭汝海……他们有的在部队工作,有的在地方工工作,有的是教师,有的在家务农务农。”郭西水说,“希望后人能发扬革命传传统,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