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青团聊城市委聚焦党政所需和青少年所盼,精准发力,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开展“我为青年办实事”十项行动。围绕赋能乡村好青年、青年“双创”服务、青年安全生产技能提升、聊城籍在外青年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聊城籍在外学子感知家乡、困境儿童关爱、城乡社区青年融入、青少年政治引领和权益维护、青春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助力青年成长,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我市奋力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贡献青春力量。
凝聚乡村振兴青春力量
10月21日,由山东省团校、聊城团市委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班暨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聊城培训班结业。“这次培训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对我特别有指导意义!”在开班仪式上,山东泽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泽群说。
王泽群出生于1999年,于2016年入伍。退伍后,他返乡创业,成立蛋鸡养殖规模化企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9月,他捐赠5万元,援建“希望小屋”5处。疫情防控期间,他还曾向医护人员捐赠7.2万枚鸡蛋。他先后被评为“山东好人”“聊城市乡村好青年”“聊城市乡村致富带头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器”。近年来,团市委共选树各级“乡村好青年”11076人,把提升“好青年”能力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持续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培育了一支生力军。团市委重点打造“1234”模式,面向“乡村好青年”提供服务,为其赋能。与金融系统共同推广“鲁青基准贷”“乡村好青年贷”等金融产品,形成“团银”联动机制,在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贷款利率方面为乡村好青年开通绿色通道;与市农科院开展好青年专属“育苗行动”,并依托“团属资源”开展结对指导。此外,团市委还举办了2021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筹建了聊城乡村振兴青年创业者协会,搭建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平台。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团市委聚焦青年人才赋能,建立市县两级乡村好青年人才联盟,拓宽农村创业青年发展路径,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基层治理,目前“乡村好青年”中先后有353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9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26人担任村级团组织书记。
绽放青年“双创”澎湃活力
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助力聊城高质量发展,是全市共青团“我为青年办实事”十项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5月,团市委启动了首期青年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专家来聊城开展创新创业指导辅导,截至目前已举行了4场。
不仅如此,为助力青年“双创”,团市委还联合市人社局启动大学生创业合伙人培养工程,试点推动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与山东省联社聊城审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乡村振兴青年创业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召开“青创齐鲁”2021年聊城市“百场千户”政银企对接会召开,中国银行聊城分行一期为22家中小微企业拟授信金额1.4亿元,为聊城青年企业家协会总体授信5亿元,并与聊城青年企业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优化青年成长发展环境。
赋能青年,赢得未来。团市委还聚焦青年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在全市创建134个市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在市县乡三级组建近2000人的安全生产宣传志愿者队伍,组织1238名青年职工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公益培训;联合各有关行业(系统)共同启动了2021年聊城市青年岗位技能大赛,共举行税务、金融、消防等10个专项赛,直接带动近万名青年职工参与技能培训和比武。
搭建在外青年联系服务平台
目前,聊城籍在外青年日益增多,平常会遇到有些事务需他们回聊城处理,但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等原因又不便脱身。团市委以解决聊城籍在外青年燃眉之急、切身之需、后顾之忧为着力点,成立聊城籍在外青年服务之家,当好“店小二”,为在外青年提供跑腿代办、创业发展和投资兴业等服务。至今,已接到电话、微信联系超千人次,帮助聊城籍在外青年解答问题、解决困难50余件次。此外,团市委还在部分一线城市成立“聊城青年工作站”,搭建聊城籍在外青年交流互动平台。上海青年工作站已建成,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青年工作站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围绕中心工作,团市委面向聊城籍在外青年人才和青年企业家两个群体广泛宣传、倾情服务,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搭建引智引资平台,当好“引路人”。实施“青鸟计划”,精心打造10处“青年驿站”,为来聊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宿、政策咨询、社会融入等一站式服务,营造暖心留人环境。分别联合聊城大学、市台办举办了“千名学子看水城”系列活动,目前已组织百余名青年学子感受聊城新风貌,增强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寒暑假期间,组织2913名聊城籍在校大学生到市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乡镇基层开展实习、实践。联合市民热线受理中心、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探索构建聊城籍在外青年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全流程服务机制,从投资咨询、政策适用和项目审批等环节进行流程打造,服务青年回乡兴业,助力全市“双招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