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临漳 > 正文

一段漳河南岸的家族史 ——临漳县岗上村李家家族的故事

来源:中原新闻网发布时间:2023-03-06 16:50:00

  王铸栋\文影

  独特的家族史与生动的个人史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且传承有序,弦歌不断……

  ——题记

  2012年5月的一天,人们发现临漳县岗上村村南的一座古墓被盗。不久,临漳县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里面发现了一块墓志。经县文保所同志鉴定,这是明代一名叫李奉的人的墓志,盖上文字为篆书,志石为长方形,长65厘米,宽55厘米,厚15厘米,志文楷书,刻31行719字。该墓志清晰可见、记述详实——明彰德卫指挥佥事李君墓志铭志文 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安阳郭朴撰  进阶中议大夫賛治尹陕西汉中……目前,该墓志现存于邺城三台遗址公园碑廊。

  李奉是谁?身份尊贵、肯为他撰写铭文的郭朴又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一块墓志开始探究,我们竟然发现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家族故事。

  博览群书、敬业仁义的李奉

  李奉,字少恭,号梅林,祖籍山西潞城,祖先叫李景新。

  明朝初年,李景新迁到邺地(今临漳岗上村一带),传了三辈到李傅。李傅是李奉的父亲,为人仁慈旷达,被朝廷任命为征仕郎刑科给事中,继而又被任命为中宪大夫通政使,掌管右通政。李傅育有六子。发妻武氏生子李蓁,生平不详。后迎娶杨氏,育五子:李泰、李秦、李春、李奉、李舂。

  李奉排行哥六个中的老五,长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且聪慧通达,善于变通。幼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在家勤勉务农,同时博览群书,成为当地楷模。因中年捐资入仕,成为国子监生,不久按照惯例授予彰德卫指挥佥事之职,开始治理政事。李奉擅长骑马射箭,上司在巡查各地军务时,惊奇于李奉的优秀表现,后来推举李奉管理军器局,做卫佐的专职。李奉管理军器时,对工匠特别爱护体恤,对财务耗费非常节省,对督造军器要求严格,且在任期间,扩建增饰了宽敞的屋宇、礼旌等。由于他对防御诸项事务颇为用心,得到了上上下下的称赞。李奉善于团结同僚,对同僚恭敬有加;管理下层军士,从不欺压,对勤于军务者多加犒赏,对生活困窘者经常抚恤,大家都被其美德感化。为官数年,对士人以礼相待,经常与士大夫一起饮酒赋诗,从容和乐。

  在经营家庭方面,李奉严格遵循先父家风遗训,孝顺长辈,敬爱兄弟,和谐乡亲,凡事亲力亲为,从不傲慢。他还善于经营农业种植,管理家庭财务井井有条,家族逐渐富裕后,仍然以勤俭要求自己。此外,他乐善好施,诚恳对待故交旧友,不会因为亲友或贫或富或生或死而有丝毫改变;他激励后辈,资助穷困鼓励他们进步;怜悯有病的人就广施药物,见到死去无法安葬的人就捐助棺材解急困;他平息诉讼,公正无私,解决纠纷。他因有美德善行而名扬乡里。

  李奉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4月18日,因病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8月21日去世,享年73岁,葬于祖先坟茔旁边。

  李奉共生育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只有一子一女存世。还有两个孙子,长孙李绍勤是县里的秀才。

  古雅醇厚、不事铅华的郭朴

  为墓主人李奉撰文的郭朴,也随之浮出历史的水面。

  《明史》载:郭朴是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安阳人。书写的是进阶中议大夫、賛治尹陕西汉中府知府的安阳翟涛;篆文的是进阶中议大夫、协正庶尹直隶徐州知州安阳的邹臣;这三人在《彰德府志》中都有记载。彰德府即现在安阳市,明代彰德府辖一州六县,有安阳县、汤阴县、临漳县、林县、磁州、武安县、涉县。新中国成立后,临漳县划归河北省。

  郭朴字质夫,世人称东野先生,河南安阳人,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

  他的祖先从山西迁徙,曾祖郭银和父亲郭清皆为敦厚长者。郭朴从小聪颖独特,开敏见奇,写得一手好文章,很早就被朝廷官员所器重。郭朴十四岁被推举为茂才,二十一岁考上举人,后又中进士。嘉靖皇帝读到他的策论时,也称善叫好,下令晓谕一甲后,屡次说他有不同之处。不久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负责纂修了《大明会典》。最后官至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家人因他而备显荣耀——曾祖、祖父都被追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沈氏、祖母黄氏、母亲李氏都是一品夫人。

  肩负宰相重任,郭朴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不畏邪恶,官声颇佳。他曾一度分校会试,两次主管都试,所录取的士人都是有才能的国家栋梁,因此,感激他的人很多;他曾两次掌管吏部,谢绝无数次请托奔竞,每次都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他主持选拔的官员,都是凭借有才华有德行而上位。

  郭朴为人宽厚,举止端正谨慎,天性孝顺。初次登科时便将父母亲接到京城府邸,尽心奉养,孝顺备至。他照顾自己的兄弟们,家中二弟去世后,把他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他立下宗法,建立祠堂,倡导族人团结和睦。而他自己,生性淡泊,抱朴怀素,不住高屋大院,且节俭治家。良好的家风使他的后人也都像郭公一样,德才过人,有口皆碑。

  郭朴勤勉敬业,博古通今,作诗像文,古雅醇厚,不事铅华。他自己有许多论文典章,也曾经做《学约》训导子弟,又做《四思四畏箴》作为座右铭。他珍贵的品行,教育和激励了后辈,真可谓后世楷模。郭氏一脉,后代繁盛,也是近世名臣中所没有的。

  郭朴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4月18日,逝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月18日,葬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11月22日,墓在韩陵山南边。

  今天,在安阳市老城北大街钟楼东南侧,有一座郭朴祠。整个祠堂端庄静穆,是后人为纪念郭朴而建。

  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李秦

  高官郭朴怎么会与李奉有交集呢?

  郭朴在李奉的墓志铭中,明确地写道:(李奉)家人请我来撰写他的墓志铭,我跟他的哥哥通政使李秦是好朋友,又互相联姻。李奉按照哥哥的情分,一直拿我当兄长对待,后来也有联姻关系,关系非常融洽亲密。所以为他撰写墓志铭,我怎敢推辞?

  也就是说,李奉的哥哥李秦与郭朴是好朋友,又是儿女亲家,可惜李奉先于哥哥去世,这便有了李秦托付郭朴为弟弟李奉写墓志铭一事。

  那么,李秦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974年,河南安阳后崇义村第六生产队在村西头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明代古墓。古墓在洹河自北向东转弯堤南一百多米处,古墓正北的河堤内侧埋有一块“镇河碑”。可能是墓主在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之后,又担心洹河在此决口冲毁坟茔,故而立下“镇河碑”以避水患。

  这座古墓被打开后,发现墓主人正是李奉的亲哥哥李秦。

  墓志铭表明了李秦的身份——字仲西,号东岗,祖籍山西潞城,明初迁到邺地(今安阳一带)。李秦幼年时特别聪明,嘉靖十四年登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三年后提为刑科给事,后来又转入吏科掌科篆,礼科都给事。给事在当时称为黄门,也称夕郎,所以都称其为“李黄门”。

  李秦的墓志铭与李奉的墓志铭显然是吻合的,都是祖籍山西潞城,明初迁到邺地(今临漳岗上村一带)。据老人们回忆,在民国时期,有临漳县岗上村的李家来墓前上过坟。

  在当地,至今流传着“李黄门”的许多故事。其一说墓中的李黄门和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郭朴是儿女亲家,李黄门在朝犯了王法,应该斩首,由于郭朴在朝中周旋,结果把山西省另一个李黄门斩了。所以至今山西省唱有关郭朴的戏,郭朴都是奸臣脸谱。其二说李黄门和郭朴是同窗好友,后又一同考中进士,同朝为官,李黄门因对严嵩专权心中难忍,与其他官员一起向皇帝上书弹劾严氏父子,别的官员尽遭惨害,李黄门却因郭朴的保护未遭杀害,而被贬外地。其三说郭朴先于李黄门而死,葬于韩陵山,李黄门未死之前选中崇义这块风水宝地,一者与郭朴墓南北相照,二者两墓隔洹水相望,李黄门去世后,他的后代看到洹水自北向东转弯而南直向茔地。

  但无论如何,李秦为临漳岗上村人无疑。有关他的事迹,在墓志铭中写得十分详尽和感人——

  李秦自幼聪颖好学,童年时学习四书五经,练习文章挥洒笔墨。仪表非凡的他,如神仙一样洒脱飘逸,为人做事干脆果断。

  明代嘉靖甲午年(1534年),李秦与胞弟李春参加乡试,同中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李秦考取进士,被朝廷选入翰林院。嘉靖十七年(1538年),李秦被朝廷任命为刑科给事,不久又转入到吏科掌科篆,主要负责陈述六部事务。后来,李秦又升任为礼科都给事。六部是直属皇帝领导独立部门,负责把皇帝交办给行政部门的事项五天注销一次,对工作不力,办事拖拉的官员直报皇帝,待批后交吏部处理。对每三年一次的吏部考核官员拾遗补缺,提出处理建议直报皇帝,批准后交吏部办理。此外还参与审案、审计等要害部门的工作。

  当时奸相严嵩权倾朝野,官员士大夫都对其十分畏惧, 李秦上书皇帝,直言揭露其罪行,令严氏父子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嘉靖皇帝把李秦的奏章留在宫中,不交议也不批答,但是李秦坚强不屈,风骨凛凛。当时感到他忠义的人有赞美其“天子堂前论皂白”的歌谣。后来,很多谏官被严嵩处死或流放,李秦也被贬到了天雄(今大名县)为副官。

  李秦在天雄任职时,勤政爱民。有一年,地方受灾荒,饥民遍野。李秦不辞辛劳,10天时间,跑遍了11个县,调查民情,令地方县官放粮救民,放物赈贫,救活了几万民众。这件事被张守命写在了《守魏录》中,成为救济灾民的典范。

  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全才,故而有八次被朝臣向朝廷重点推荐。但是由于世宗皇帝听信严嵩,李秦始终没有被重用,为此他隐居在洹河岸边30年。

  李秦在洹河岸边建有茅屋,一年四季种植瓜果蔬菜,养花草,每日都与老朋友饮茶作诗吟词,他不饮酒,高兴时让仆人童子朗诵词令,唱民间词调。

  李秦隐居时,不断有地方官员到茅屋拜访,但都被李秦一一拒绝,即使有相见的机会,李秦怕来客受自己的连累,坚持不提一字公事和国事。

  李秦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4月1日,卒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5月11日,葬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9月6日,享年70岁。他没有葬在临漳祖茔,而是和他的妻子葬在了洹河岸边的崇义村,与韩陵山的郭朴墓隔河相望。

  淡泊功名、乐义好施的李泰

  无独有偶,在李家祖坟中,李泰的墓志铭也被发现,李门一族的血脉越来越清晰起来。

  李泰,字伯交,号后村,是李傅的第二个儿子,小时候天资聪明,刚到外塾读书时,能够快速记忆诗文对仗。年龄稍大些,带领两个弟弟李秦、李春到东面郡城跟随老师学习儒家经典。李泰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直爽,不拘束于繁琐、细碎的事情。讲解学习追求疏通文章的大义,不屑于记忆背诵陈旧的语言。写文章别出心裁,洒脱而不拘泥。两个弟弟先后升到郡庠里读书。

  李泰高大魁梧,雄健敏捷,力气过人,在闲暇之际常常学习骑马射箭,并涉猎兵书和用兵谋略。没过多久,两个弟弟同时获得了省里的推荐。第二年,弟弟李秦考取进士,被选入翰林,授官谏垣。而他自己,考虑到父母年纪也大了,便留在家中侍奉父母和管理农田。在他的操持下,家中财物日渐丰厚,产业越来越大。他在屋舍附近建筑了草堂,在此广泛阅览历史典籍,空闲之际浇浇花、种竹子来自娱自乐。他是个社交能力很强而又淡泊名利的人,客人到来必定留下款待。他们弹琴投壶,饮酒赋诗,高声唱歌,惬意快乐。

  李泰讲道义,乐善好施,在宗党中备受尊敬。长女许聘给了杨氏,杨家后来贫困不能备彩礼,自己请求解除婚约。李泰说:“我不能干这伤风败俗的事。”于是准备了嫁妆,将女儿嫁给杨氏。不久让女婿在家里开馆,教养若干个孩子。长女去世后,为杨氏娶了继室。再过一年,女婿去世,把杨氏遗留下来的资产全都给了女婿家。李泰常常接济朋友于危难之中,修桥补路,方便乡人。可见李泰是个遵守道德规范,恪守信义之人。

  在家,他侍奉父母,竭尽孝敬。侍奉长兄谦恭逊让,与各位弟弟互助友爱,用慈爱的训导来对待堂兄弟。他的妻子是个贤内助,生育有两子,其中一个还被授予按察司。有孙子五人。

  李泰天资敏捷,思维缜密,能预测雨天晴天、丰年灾年、事情成败,十分神奇。他还能修建房屋,制造器具,指导教授工匠。

  李泰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12月1日,因病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10月2日去世,享年52岁。

  宽厚贤良、有胆有略的李春

  李春是李家兄弟中的老四,字叔东,号旸谷,年少时和顺谨慎、简静沉默,与兄长李秦是府学出了名的好学生。李秦熟读儒家经典,史书典籍,偏好古文辞章。李春专攻科举学业,尤喜好《春秋左氏传》。嘉靖甲午年,兄弟二人同时在乡试中中举。李秦进士及第,进了翰林院,而李春多次参加礼部会试均未考中,二十多年后,才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考取了第一名,被授予山西霍州守。

  霍州民俗醇厚俭朴,李春以宽厚的政策安抚百姓,政令遵从简略,官府和百姓都得到便利。山西多山,纵横交错,盗贼颇多,道路常常受阻。李春训练士兵,半夜时分冒着危险深入盗贼领地,擒获、斩首多名盗贼首领,招降二百多名盗贼。这些盗贼都是灾年流亡在外的百姓,李春便救济他们,解散他们,让其返回家乡老实守业,道路于是得到通畅,李春的名声和政绩也被彰显。

  抚按大人多次向朝廷推荐他的贤良,甲子年升任太原府同知。当时平阳县境内矿上的盗贼聚集掠夺,盗贼伤害官兵。众人商议说,非李春不能战胜他们!于是朝廷调任李春到平阳任职,抵御矿上的盗贼。李春到任后,先观察四周地势的险阻,认为矿上的盗贼作孽,一定向西聚集夏众,向南勾结嵩党,这才叫难以控制。如果防御得当,赏罚严明恰当,又有什么困难呢?于是进行划分、调整,规章条文也非常明晰。凡是地势险恶的重要渡口,盗贼可偷偷往来的地方,如白浪渡、柏塚头、五虎涧各处,全都加强了防守。又恐长期这样会妨碍百姓的生活,因此创立了四时更代法,并且凭借威信得到了民心。矿寇听到这样的消息逃亡隐匿,多年不敢来侵犯。

  丙寅年,李春升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奉诏书在宁武整顿军队。他选拔有才能且勇武的人,教授他们技能,小心烽火,严格防守。他的儿子李乔植有胆量和谋略,力量大能挽强弓,并且射得很远。于是挑选五百多名擅长骑射的青壮年给他。隆庆丁卯年的冬天,夷狄攻陷了石州,石州隶属于岢岚道,李春率领乔植冒着弓箭和石头追逐了几百里,擒获斩杀了很多敌人。当时抚院的统帅,因为石州的事情被逮捕,御史官私下包庇岢岚道兵备,想要夺取李春的战功给岢岚道兵备。李春不能接受这件事。御史官又用不切实际的言语中伤李春。李春卸任回归故里,朝廷上下全都为他叫冤。

  李公回归故里,选择居住在郊野。车马很少到城市中, 除下地种田、教子读书外,唯独以诗和酒来自娱。

  李春生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7月27日,因病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2月11日离世,享年64岁。李春生育八个男孩,三个女孩。有孙子七人。

  弦歌不辍、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族文化经由几代人甚至百代积淀与传承,有着独一无二的品质与秉性,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力量所在。独特的家族史与生动的个人史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

  沉思李家家族史,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注重教育,开办学堂,代有传承;宽厚仁慈,乐善好施,扶危救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互助和谐……这些的良好家风,生成现代文明社会的另一种新意,就是尊祖敬宗作为中国人的俗世宗教,除了血脉传承之外,还有每个人也为家族的荣耀心有所属、无私奉献。同时,这样良好的品质,也荫泽李家后代,以正为德,安身立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会正气充盈、和睦兴旺。今天的李门,开枝散叶,砥砺躬耕于当下的时代与社会,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恪守本分,履职担当,有所作为,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人生。

  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孜孜以求、崇德向善的家族文化,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会弦歌不辍,代代相传。更为重要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每个家庭都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