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himney In The Setting Sun
烟囱,是很多濮阳人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喷着黑烟的一根根大烟囱,是一个年代里中国人脑海中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烟囱也随之发生了“革命”。用红砖切成的烟囱将由钢材代理;原本高大的烟囱将变得矮小甚至成为无烟工厂。如今,烟囱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却不能淡出人们的记忆。
红砖烟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还没有普遍的环保概念,烟囱鳞次栉比,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小时候画画,画对未来城市的期盼,就是画的大工厂、大烟囱。”读者赵先生说,当年很多反映社会建设发展成就的影视、绘画作品中,也经常表现城市处处都是烟囱的场景。
照得通红的烟囱极具艺术感
在老濮阳人的记忆中,烟囱的标准形象是:通体用红砖砌成,从下往上,渐渐收分。烟道的出口则略大,向外凸出,有如一顶圆帽子。
为了方便维护,很多烟囱外侧还有可供人攀爬的简易梯子,从下面一直通到上面。“我们小时候,家附近有一个七八层楼高的烟囱,同学经常打赌,看有没有人能够爬上去,还真有胆大的,但往往爬了一半就打了退堂鼓,下来了。”“70后”濮阳人刘先生保存着这么一段“烟囱记忆”。
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小军为了展现自己的男人气概,爬上了烟囱,但又失足坠下,好在炉膛里都是烟灰,染了一身黑的马小军幸运地完成了一次“英雄壮举”。
烟囱曾是城市工业发达的象征,但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它们被取代,被淘汰,渐渐地一个个消失。
很久以前,路过正在冒着浓浓烟团的烟囱,脑海里自然忆起到小时候的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是啊,烟囱做为一个年代的印证,有着许多令人回味的往事,年代越久,烟囱的故事也就越有味,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