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上的十大孝子
□袁冰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历朝历代,人们都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迟。当今和谐社会,人们对孝的推崇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历史悠久的濮阳,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多产君子、多出孝子,元《二十四孝》中有四位都是濮阳人,清丰县和濮阳县五星乡,是中国孝道文化之乡。笔者梳理了濮阳古代孝行故事,从中挑出其中十个,他们的孝行,至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舜帝:孝感动天
舜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他以德报怨、孝顺父母的故事,更是名列古代二十四孝之首。
舜帝姓姚名重华,史籍记载他“生于姚墟,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负夏等地名,据考证都在濮阳境内。
舜帝虽是颛顼的后裔,但出生较为贫寒,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早去世。瞽叟续娶后,继母为舜帝生了个弟弟名叫象。继母是个刁钻固执的人,对舜帝尤其恶毒。她蛊惑瞽叟和亲儿子象联合起来折磨舜帝,妄图置舜帝于死地。有一次,继母让舜帝和弟弟去历山种麻,并称谁种不活就死在外面,她给舜帝的麻籽是炒熟的,想不到在路上时弟弟看到舜帝的麻籽好吃,就换了过来,结果舜帝种活了,侥幸躲过一劫。还有一次,继母让舜帝下到井里去淘井,等舜帝下去后,母亲和弟弟就将井用土埋了起来,舜帝掘地道逃脱,又躲过一劫。另外一次,继母趁着舜帝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纵火,舜帝奋不顾身地从顶上跳了下来,再次躲过一劫。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按说,遭受这样的不公,舜帝应该非常痛恨父亲、继母和弟弟才对,但舜帝以德报怨,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不失兄道,爱护友善。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耕于历山时,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他的孝行也感动了另外一位帝王大尧,他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而且还将帝王之位禅让给舜。舜登上王位后,对父亲和继母依然恭恭敬敬,对弟弟疼爱有加,甚至还封了弟弟为一方诸侯。他的如此孝行,名列元《二十四孝》之首,可谓实至名归。
子路:子路负米
位于京开大道的子路墓祠内,讲述有“子路负米”的故事。
子路原名仲由,本来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跟随孔子来到卫国后,在卫国权臣孔悝手下任职。后来,在卫国的“宫廷政变”中“结缨而死”。
和很多齐鲁人的性格一样,子路坦率直爽,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有时候甚至堪称粗鲁,但他讲义气,是孔子比较喜欢的弟子之一。相传,子路也是个大孝子,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
子路小时家境贫寒,经常需要靠野菜充饥。但在子路心中,自己可以吃得不好,但一定要让父母吃好。他家附近没有卖米的,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要走到很远的路去买米。即便是这样,子路也心甘情愿,他拿着袋子跑到百里之外,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均是如此。有一次,子路在买米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雨,为了不让米淋湿,子路就将衣服脱下来包住米袋子,光着身子将米袋扛回家。
父母去世后,子路才离家远游。他到楚国时,楚王给他优厚的待遇。出门有马车,每月有俸禄,顿顿有丰盛的饭菜,但子路并不快乐,他常常感叹,如果能够和父母在一起享受这样的生活就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位列古《二十四孝》的第四位。
除了位于市城区京开大道上的子路墓祠外,清丰县固城乡后马厂村也有一个子路墓祠,“仲墓寒烟”曾经是清丰古代“八景”之一。
闵子骞:鞭打芦花
《二十四孝》中排名第六位的也是位濮阳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闵子骞。
闵子骞是濮阳县渠村乡闵城村人,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以德行修养而著称。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而给闵子骞的棉衣填的是芦花,闵子骞因此冷得瑟瑟发抖,但他并不将此事告诉父亲。有一天,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父亲很生气,对他呵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里面的芦花。父亲醒悟过来,将闵子骞紧紧搂在怀里。回家后,他要休掉妻子。闵子骞见状,赶紧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见闵子骞说得真诚,便不再休妻。继母为此非常感动,痛改前非,从此将闵子骞视如己出。对于闵子骞的孝行,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喜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图中第三个典故。今天的濮阳县闵城村有二贤祠,范县闵子墓村有闵子骞墓。
吴猛:恣蚊饱血
位列《二十四孝》第二十位的,是吴猛恣蚊饱血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记载的:“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吴猛是东晋道士,豫章人,即今天的江西南昌,但他祖籍河南濮阳。相传,吴猛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蚊帐。夏天时蚊蝇肆虐,蚊子的叮咬让父母晚上很难睡个踏实觉。
父母白天在田间劳累,晚上还不能睡好觉,吴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就赤身裸体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细皮嫩肉,蚊子更愿意叮咬小孩。被蚊子叮咬的时候,吴猛并不驱赶蚊子,他认为如果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也就不会再去叮咬父母了,那样,父母也就可以踏踏实实地睡觉了。八岁的孩子,为了父母能做出如此举动,再没有比这更孝顺的了。
张清丰:侍母不仕
清丰县是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孝子不计其数。但最出名的,当数张清丰了。在清丰,张清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毕竟,清丰县县名的由来,就与张清丰有关。《清丰县志》上对张清丰的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张清丰最为人们熟悉的三个故事,分别为“头炉烧饼敬娘亲”“大伾山降香佑母”和“举孝廉累召不仕途”。
据介绍,张清丰是隋朝开皇年间的顿丘县(今清丰县)人,以孝廉闻名乡里。他自小家境贫寒,父亲过世后,以卖烧饼为业,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清苦,度日艰难,但张清丰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天打出的第一炉烧饼,他都要留给母亲吃,天长日久,便被传为佳话。
有一年浚县大伾山庙会,四方百姓前往焚香。有一个州官也前去烧香,并吩咐庙内的住持,每天的头香必须留给他。但让州官和住持惊讶的是,每天他们早早赶到时,头柱香已经被烧过了。是谁这么大胆呢?州官和住持命令庙内和尚,夜晚不睡觉悄悄在旁边观察,结果发现烧头柱香的是个年轻人,上前去问,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顿丘县的张清丰。有感于张清丰的孝顺,州官对张清丰此举也不再追究。
张清丰的孝顺传到朝廷,朝廷多次下诏请他入朝做官,而张清丰为尽孝道,屡招不仕。后人为纪念张清丰,将他所住地更名为“清丰店”,并立了碑,修建了门阙。唐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县界四乡,组建一个新县,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县境有孝子门阙,遂表奏朝廷以“清丰”之名为县名,清丰县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一个县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足见张清丰当时是多么孝顺,足见他在清丰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侯英:为母庐墓
在濮阳县县城北大街,有一座著名的“澶渊名阀坊”,又名“八都坊”,这是专为纪念明代八位濮阳籍都御史级官员所建,侯英是其中的一位。
侯英的老家在今天的濮阳县清河头乡侯五星村。明天顺四年(1460年),历任御史、四川按察司佥事、江西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四川宪副等职务。
侯英书写的侯氏家训中有这样几句:“清白传家,积德为务。为子孝其亲,为妻顺其夫,为弟敬其兄,为兄爱其家。务守己以安尔业,务修身以齐尔家。”侯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为母亲庐墓三年的故事,在濮阳县民间广为传颂。
明成化九年,侯英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他在老家的母亲去世了。听到消息,侯英当场嚎啕大哭,急奔还家,全礼以葬其母。不仅如此,侯英还为母亲修筑了墓园,在母亲的坟前坟后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杨树,并与弟弟一起,为母亲庐墓整整三年。
也许是被侯英的这种孝心所打动,母亲墓园里的松柏、杨树长得特别旺盛,据传有玄鸟在树上筑巢繁殖后代,还经常会有大量的鹭鸟在林间盘旋。乡亲们都认为,这是侯英的孝心所致,于是,开州地方官上报朝廷,朝廷下旨,让人在村口立牌坊,表扬侯英的孝心。
王崇庆:辞官侍母
“八都坊”中另外一位人物王崇庆,同样以孝廉闻名。
王崇庆是明朝开州晋阳乡东郭里(今濮阳县胡状镇老王庄村)人,官至吏部尚书。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有大志向聪明好学,终成一代大儒。
王崇庆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说:“百行之本,莫先孝乎。”明嘉靖四年,王崇庆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在汾州上任。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故去,70岁的母亲独自在老家生活。有一天,王崇庆收到了一封来自开州的家书,从家书中知道母亲生病了。他心急如焚,当即上书,乞求辞官回家,侍奉母亲。
上书后,还没等上级批复下来,他就自己脱下官服回到了开州老家。这下可得罪了当时的山西巡抚毕昭,毕昭平时就与王崇庆不太和睦,趁此机会,遂以擅自离守为名,同巡按一起参劾王崇庆。于是,朝廷派直隶巡按周在调查此事,周在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被王崇庆的孝心深深打动,当面赞赏他的行为,并保奏他回家侍母。
开州知州张寰每次说起王崇庆为侍奉母亲而辞官的事情,都非常敬佩,于是题了“孝廉里”匾一副,并为其树坊以示表彰。王崇庆任河南副使时,再次请求回乡尽孝侍奉母亲,后来有数次辞官侍母,前后为母亲守孝长达二十年之久。他侍奉母亲时总是和颜悦色,无微不至,从心底发出的孝心最为感人。
京房:替父坐牢
京房本姓李,叫李启明,西汉顿丘人,治易学,开创了京氏易学,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易学家,有京氏易传存世。
他十二岁出道,随父游走他乡,与父亲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京房和父亲路过澶州时,当地有个官吏倾慕父子二人名气,要父亲前去帮忙看一看邻地,占什么风水能尽快地助其升官发财。
京房知道这个官员平时无恶不作,名声不好,就劝父亲不要去。但父亲害怕得罪这位官员就去了。想不到,在看过邻地后,此官非但没有升官发财,反而家中遭火。他将责任归于京房的父亲,认为是京房的父亲从中做手脚害自己。于是,他以坑官害民的罪名,把京房父亲抓进牢房。
牢狱之灾苦在父亲身上,疼在京房心里。为救出父亲,他多次前往官衙求情,但都不起作用。于是,他就说这件事情与父亲无关,父亲所说的全部是自己的意见,将全部责任揽了过来。于是,那个官员就让京房替父亲坐牢。乡邻百姓听说之后,成群结队自发前往县衙求情,声称“不放出京房我们就跪死这里”。
县令大惊,赶紧将在押的京房释放出来。京房也因替父坐牢而名声大噪,被推为孝廉。
翟继道:大明孝子
翟继道是明代大翟湾人,即今天的清丰县双庙乡翟湾村,他自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乡里举办私塾,解答深奥,深受学生的爱戴和乡邻的敬重。
翟继道的父亲翟延实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翟延实父亲去世后,他想为父亲庐墓,但考虑到还要侍奉年老的母亲,就放弃了这个打算。等到母亲死后在双亲的墓旁搭建了茅庐,朝夕哀奠。
受父亲的影响,翟继道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年迈后,他伺候周到,寸步不离,未尝稍懈,直到二亲寿终,厚葬了父母。每次春秋扫墓、周年祭奠,翟继道都竭尽心力。翟继道70岁时,为父母举办葬丧或周年纪念,仍能哀泣丧左。他的孝行很快在周边流传开来,名气人气甚佳,时称大明孝子。
今大翟湾村村南有孝子坟,村中有孝子碑。村里翟氏祠堂内,有大明孝子翟继道墓志铭一方,志文载:“大明孝子翟公配殷氏合葬墓志铭。进士及第、南京国子监司业、前翰林院编修兼国史姑苏淦刘王成丹。”墓志载:“公姓翟,名继道,字宗仁,上世以望族居清丰,以传承孝道为家训,以耕读为族宝,家业兴旺,成为一方之楷模,学习之榜样,屡有扶按表阙宅里,人清闲祠。”
翟继道的孝廉事迹,被编入了《清丰县志》。
刘永之:万里归亲
翟继道的清丰老乡刘永之,其孝行一点也不亚于翟继道。
刘永之是清朝光绪年间人,出生在清丰城南柳格后士子元村。他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服役参军,一去二十余载杳无音信,刘永之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即便如此,他没有记恨父亲,而是日夜思念父亲,经常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
二十四岁那年,刘永之结婚了。婚后没多久,他得到消息说父亲在新疆。于是,他撇下奶奶和新婚妻子,要去寻找父亲。新疆和清丰相隔数千里,路途艰险,奶奶妻子都劝他不要去,但刘永之不顾劝说,毅然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途。
原来,刘永之的父亲随左宗棠率领的六万大军,辗转征战至新疆伊犁,战事结束后在一个山窝里开始了兵垦生活。遥遥数千里,他日夜思念亲人,却见不到亲人。正万分绝望时,儿子刘永之不顾千里迢迢来到身边,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刘永之留在了当地,一心侍奉父亲。
见面后不久,父亲就生病了,刘永之每天打柴换钱给父治病。过了几个月,父亲病情加重,死于痨疾。刘永之用席子将父亲裹起来埋在山坡上,又在伊犁山坳为父守了三年孝。等尸骨已寒,才扒出来背上尸骨起程还乡,历尽艰辛最终帮父亲“叶落归根”。
刘永之的孝行很快在民间传开,轰动了朝野。左宗棠于1905年表奏皇上,赐封刘永之“万里归亲”金字匾悬挂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