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诗词里的济南》系列丛书,心里不由得泛起幸福的浪花。此套丛书,系统、全面地整理出养育我们的这方水土曾经拥有的诗词经典,闪烁着思想光辉和艺术光芒,字里行间散发着历史和人文的馨香,一次次唤起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山山水水的无比眷恋。这套丛书像一位娉婷少女引领我纵览诗意济南的山泉湖河,又像一位壮士手持铁板铜琶奏响历久弥新的壮志豪情。“济南南倚东岳,北濒黄河,南北通衢,东西交融,中华母亲河黄河和古老的济水共同滋养着济南,孕育出灿烂的河济文明……山、泉、湖、河、城并育共生,大舜文化、齐鲁文化、泉水文化、诗词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崛起成峰。”刘浩先生为丛书撰写的序言如诗如歌、大气磅礴,从文化视角回望历史、拥抱时代,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耐人寻味。
此书共分八卷,分别是历代诗咏——“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百脉泉”“龙洞山”“黄河”“华不注”“灵岩寺”,脉络清晰。透过八卷书,我的眼前仿佛涌动着一条河流,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人文之河,更是一条诗词之河。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人清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这是写大明湖的诗,出自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之手。官至齐州知州,既是官员又是诗人的他,仿佛空中巡游,俯瞰他治理下的济南,笔下是那样的辽阔、灵动、丰盈,把大明湖糅进了他故乡的影子,吟咏间让人回味无穷。大明湖的辽阔、柔情、四季美景,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灵感,千百年来诗文不断自在情理之中,正如历下亭上杜甫的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对湖水、对济南文化的高度概括。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读者多半知道这是赵孟頫的诗,“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楹联,已在趵突泉边挂了上百年,成为趵突泉一张最为华美的名片。翻着《历代诗咏趵突泉》一书,一股清爽之气扑面而来,它们如“水涌若轮”的趵突泉,晶莹剔透,经久不息。据考证,历代仅诵趵突泉的诗就达1000多首,而此书仅收录160首,可以说丛书的推出、编纂的过程,也是精挑细选、去粗取精的过程。我有幸在园林系统工作过7年,每当陪外地客人观看泉水或畅游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时,心中倍感自豪,客人的羡慕更是溢于言表。我本来是很少写诗的,可有一天傍晚,独立于趵突泉边,被那翻滚的泉水怂恿着、激荡着,禁不住吟道:“三姐妹,昼夜不息地舞着,如痴如醉。每涌出一滴水花,都是幸福的泪。”很是过瘾,难怪古人被水所动,写出那么多诗篇呢。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走东海,鹊华落星青点湖。”这是元代于钦写千佛山的诗。高手就是高手,诗的第一句就振聋发聩,仿若云开日出,夺人耳目。他把济南写绝了。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由山水而湖而海,短短的一首七绝,勾勒出半个山东的轮廓。我想,于钦当时肯定是站在千佛山顶,极目远眺,遥想自己的家乡文登,才思泉涌,一挥而就的。
我的家乡在绣江河畔,可以说是喝着百脉泉水长大的。看着滔滔北去的河水,我就想起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就会背诵元好问的《绣江》一诗:“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写百脉泉的诗词数不胜数,《历代诗咏百脉泉》收录115首,每每诵读它们都会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现如今百脉泉畔已建起明水古城,且刚刚举办过李清照诗歌节,全国著名诗人在此欢聚,又添一段佳话,诗歌的血脉就像汩汩泉水,经年不息,代代传承。
现在居住的小区,离龙洞风景区不足十里,闲暇登山,阵阵清风吹来,那些优美的诗篇就会在脑海浮现。“东南龙洞有龙凭,别洞深藏五月冰。奇树幽云兼怪石,年年清享是山僧。”明朝王象春的《龙洞》一诗,被收录在《历代诗咏龙洞山》中。他写夏日龙洞的清凉以“五月冰”出之,可以说抓住了龙洞的灵魂,实在令人叹服。现在的龙洞已不再偏于城东南一隅,而妥妥地成了新的市中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若王象春故地重游,看到如今的景象,定当挥毫赋新篇的。
当然,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篇中,还有描写母亲河黄河的,有描写齐烟九点华不注山的,有描写海内第一名塑所在的灵岩寺的,不一而足。它们层层叠叠、花团锦簇,为济南穿上一件件诗歌的华衣,就像山泉湖河一样,滋养着一方百姓、造就了无数风流人物。这些诗篇是济南人共同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诗歌是一个时代表达情感的范本和最好的载体。“深入挖掘、整理、阐发济南诗词的独特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大济南诗词的文学艺术研究、创作和普及力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这是丛书序言结尾时的一段话。在文化文艺文学由小众到大众、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由格律诗到现代诗转化的今天,这段话讲得很是到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只有继承传统而又拥抱时代,扬长避短,我们才会行稳致远,才会创作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