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拆装、标准线路施工、飞行器部件钣金和铆接……暑假期间的济南,天气有些闷热,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却不畏酷暑,天天泡在实训车间,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们心无旁骛,一遍遍地熟悉着操作流程。学生们如此竭尽全力,不仅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参赛机会,更是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学校共有凌彤、张洋洋、杜森等8名同学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而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录用。”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研室主任边洪宁告诉记者,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走出济职,不断为企业与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开设省内首个高职类飞机维修专业在国家级赛事中捧回3个一等奖
谈起当时被中物院邀请面试的经历,凌彤仍然非常激动:“没想到作为职校学生,也有机会被国家级科研院所录用。”
2015年,凌彤从老家安徽来到济职。那时,济南职业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一共招两个班,每班30名学生。凌彤说:“到校之后,我听说这是山东第一个高职类的飞机维修专业,感觉很自豪。”
边洪宁介绍,在设立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之前,济职教师已经学习了半年多航空专业英语、航空器维修基础等专业课;此外,学校还聘请赵宝顺、刘成英等具有飞机维修经历的企业导师,训练学生们的专业技能。
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邹倩是济南职业学院飞机维修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她记得,从招生第一年开始,他们就争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年参加属于“打酱油”、摸门道;从第二年至今,在大赛中夺得一等奖、二等奖几乎成为济职飞机维修专业的常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高手如云。当时我们班组了10支队伍,围着学校当时仅有的几台发动机练习紧固件拆装、部附件拆装。后来,我们获得了去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集训一周的机会,那时,两位老师带着学生不分昼夜地训练、总结。”凌彤说。
当年老师们严厉细致的教育,让凌彤养成了严谨规范的习惯。得益于济职的学习经历和竞赛经历,她成功进入了中物院。后来,她加入中物院新型号产品的研制队伍,历经4年成功解决了某型号设计方案中的制造难题。
数据显示,近5年来,济南职业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师生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赛促学、榜样示范成为推动济职学生成长的重要法宝。
德技并修、双轮交替、模块递进、三方认证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2016年来到济职学习,2017年学校与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我也由此获得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已经入职山东太古的朱启明说。
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飞机医院”,是全球首个获得国产大飞机C919维修许可的单位,是全球最大的737-800客改货交付中心。来到这里的毕业生都是“飞机医生”,必须将飞机几十万个零部件、密密麻麻的精密仪表仪器烂熟于心。
朱启明在大二时便到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实习,跟着师傅在各个岗位轮岗,并考取了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朱启明说,正式入职后,他明显感觉自己比其他刚入职的同事上手要快一些。
已经入职中物院的济南职业学院学生杜森提到了学校的“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循环培养模式。“我们大一时,就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之后会回到课堂学习,学习后再到企业实践。这样的循环培养,比三年纯课堂学习更有效。”杜森说,从学校到企业的两轮学习,让他们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大二时,学生们会跟着企业导师在车间里进行轮岗实习,大三时就能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定检、航电等岗位操作。
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主任孙玉峰告诉记者,学校通过研究,发现智能制造类职教人才培养存在三大难题,即制造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匹配新岗位需求;教学主体单一、教学模式传统,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滞后,难以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据此,他们在“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循环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打造了“德技并修、双轮交替、模块递进、三方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两大培养模式,院系各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技能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更应该向新而行,推动人才培养从‘被动应对产业需求’向‘积极引导产业变革’转变。”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早日结出更多“金果子”,为山东省、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为济南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济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