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春节成非遗,与世界共享年味儿

来源:济南日报发布时间:2024-12-10 16:31:47

  春节,是中国传统信仰和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情感和最难舍的情结。从去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今年的春节申遗成功,春节进一步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这是世界对中国春节文化的高度认同。刚刚过去的12月4日,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让人振奋、高兴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应该说中国年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年”。现在“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项目申遗成功,是对文化传播的有效回应,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开始。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已经82岁的冯骥才的推荐材料(专家知情同意证明)。在材料中,冯先生讲述了自己对于春节的理解。在此之前,他为年画等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

  对于申遗成功,冯骥才非常兴奋:“春节申请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友好,增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申遗成功,有助于这一伟大而瑰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它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要的一部分为全人类所共享。”

  在一篇文章中,冯骥才曾这样写,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但人们还要在平淡的日常里创造一些“高潮”——那就是节日。比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历代诗人写过无数

  诗句来吟咏这些节日,从中能感受到节日里充满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情怀。

  确实,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是一个有着悠久节日传统的国家,而春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代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专家研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农历节日的雏形。到了汉代,传统节日就很多了,主要有正旦、立春、正月上丁日、正月上亥日、社日(春社和秋社)、三月上巳日、五月五日、夏至、伏日、豸区刘、八月节、十月旦、冬至、腊日及小新岁等,当时的节日体系初步形成。到了唐代,我国节日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高平台,节日数量众多,节俗活动丰富。开元七年,国家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节,还有冬至两个节气各放七天假,夏至等放三天,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也就是说,在这个历史时期,节日的确定,以及相关的放假基本形成制度化了,节假制度成为国家公务人员休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我国古代各朝各代中,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朝代。节日的规定和习俗也达到了新的文化高度。在宋代初期就规定,岁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朝假七日;圣节、上元、中元各放朝假三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重阳等十八个节日各放朝假一天,夏至、腊日各放朝假三天。

  到了清代,节日的文化发展有所放慢。乾隆年间的《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有六个节日是有假期的,但统共才有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节各一天。不过,清朝有个奇特的工作停止规定,就是每年有长达约一个月的封印期。据富察敦崇所撰《燕京岁时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也就是说,在这个封印期内,官员可以不办公事。而这一个月是包括元旦和上元两个节日的。但就是把封印期也算作节假日,清朝的节假日也才二十五天左右,无论节假日的数量还是长度,和唐宋时期相比少了很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巨大的力量

  今天,中国人还在依照传统过节,或者说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传统节日还有不少,除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包括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外,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冬至节等,都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在这些节日中,有的和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重合,如:清明、冬至等,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可以说这些节日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种文化内涵。

  当然,也有很多古代的节日已经慢慢“消失”了,当代人也不再有人专门过这些节日,比如,人胜节,正月初七,送火神;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

  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每个节日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每个中国人都和这些

  节日有关系,当代人更应自觉传

  承与守护。而此次春节申请非遗成功,对于国人来说更是认识、了解、传承传统节

  日的最好契机。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以庆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半月之后,元宵节灯光璀璨,人们观灯游玩。清明时节,人们祭奠先人、户外踏青。端午节纪念屈原,划龙舟、吃粽子。七夕佳节,恋人相约、共度良宵。中秋夜,团圆聚餐、月饼香甜。重阳之日,登高望远、老人祈福……这些节日都体现了中国人遵循自然时序、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之丰

  富、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影

  响之深远,加之所附着的不同历史底蕴和特点,成为中国人在一年内心理的不同文化归属,有着各自的心灵寄托。春节的申遗成功,说明其已经跨越国界,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尊重认可。春节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优秀案例,映射着中华文明必将继续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