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济南构建多样态“教联体”护航成长

来源:济南日报发布时间:2025-01-23 16:34:15

  伴随着寒假来临,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一年级学生孙予涵也迎来了他升入小学后的首个长假。“孩子没人看怎么办?会不会‘放羊’了?”孙予涵的父母说,他们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特别开心,他和他的‘梦之队’小伙伴不光有玩的地方,也有学的地方。”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载体、以资源为纽带,多样态的教联体正在济南全面铺开。▶▶▶发起“伙伴+”成长共同体,公益托管惠及学子

  孙予涵告诉记者,他的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共有4人,都是同班同学,“我们还起了一个名字:梦之队!”小伙伴们一起运动、读书、写作业,相互帮助与鼓励。家长、老师、社区都予以提供支持。比如孙予涵的姥姥姥爷会为孩子们制作可口的美食,与他们一起背诵诗歌,陪他们打乒乓球;另一位梦之队成员梦晗的妈妈会教孩子们制作漆扇,社区为孩子们开设了朗诵课,班主任孙颖也会来家访,给孩子们带来惊喜。

  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校长毕英春介绍,每个“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由3-8名学生自愿组成。学校、家长、社区各有分工:学校是课程的策划和提供者,以年级为单位设计专属课程,其中涵盖阅读与观影、体育与研学、艺术与审美、习劳、学科素养提升等,每周一推送,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家长们是行动落地的管理和督促者,负责提供学习场所、每日轮流值勤,解决了孩子在哪儿学、学得怎样的问题。社区是有力支持者,开放力所能及的场所,调动社区专业教师资源,定期让学生选课,弥补了课程和场所的缺失。“从今年暑期来看,参与学生达到了85%,孩子们生活得有序、有伴、有乐、有活力。”毕英春说。

  对于这样的成长共同体,家长与社区也为之点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新区已有41864名学生组成了7882个成长共同体。目前,高新区共开发5大类共10门精品假期课程,开放11所学校体育场、12所学校图书馆、216处社区场所及100余个研学基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公益服务。此外,面向家长、大学生及社区居民招募了8193名家长志愿者、67名大学生志愿者及349名社区志愿者在假期开展公益托管服务。

  区域统筹,“官方带娃”,这样的实践也在章丘区开展:以教师延时服务为载体,以居住区为单位,以社区为依托,章丘区“家门口的自习室”也是教联体对于学生成长护航的生动演绎。

  ▶▶▶打造家门口快乐成长圈,托举学生全面发展

  “教联体”建设拓宽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也扩充着协同育人的领域和维度。

  2024年12月6日,历城区“五有+好学堂”展示暨“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背景下五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活动在历城区实验小学举办。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发力护航学生成长。

  “教育上提倡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要重视唤醒学生们的潜能,重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历城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徐明军告诉记者,在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上,也需要凝聚校家社合力。以历城区实验小学为例,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家庭教育实验基地,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仅一街之隔。近年来,历城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好这一地理优势,主动寻求与山东大学各学院的合作,将优质高校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学校。

  2024年11月,济南学子侯轲森入选2025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将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侯轲森便是历城区实验小学的优秀毕业生。在徐明军看来,侯轲森能够发现自己的数学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获得最适合发展的路径,是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受益者。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济南的多样态教联体,合力托举着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升。2024年11月26日,济南市新世界小学与槐荫区道德街街道新世界阳光花园社区教联体携手打造的“微农场新世界”劳动实践基地亮相,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合作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环境,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记者了解到,学校联手社区少工委,深入挖掘周边资源,在学校周边不足1公里的范围内建立了包括“新世界微农场”劳动教育基地,以及“槐荫区垃圾分类处理站”“阳光星辰科普天文馆”在内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建设了家门口15分钟快乐成长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一所新建校,济南市天桥区瑞景中学牵头片区内的学校、街道社区、学生家庭和相关社会组织成立了“倾情育·幸福+”教育共联体。该校副校长朱敏介绍,对于小升初而言,学段的衔接不止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身心的衔接,教育共联体的搭建,便是凝聚校家社合力,发挥各方专业优势,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尊重、接纳、关爱。

  济南市历下区则是区域统筹推进,构建区域校社融合的课程群,让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城市发展,形成“校内+校外”的“幸福课程圈”。

  ▶▶▶创设学生成长资源地图,推动教育生态重塑

  跳出教育领域,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最优解”,济南的教联体建设实践还在推动着教育生态的重塑。

  在市中区,很多学生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成长资源地图。手拿“资源地图”,市中区泉欣小学的学生可以在超意兴中央厨房参观一块把子肉的制作过程;市中区泉海学校的学子们可以在环宇城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在济南老商埠的广场上,跃动着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学生的舞姿……

  在协同育人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路径上,市中区给出了一个“样本”。

  据介绍,市中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统筹推进、各方联动、聚智聚能、同心同行”为基调,集聚区域合力,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打造“合育人·向未来”全环境立德树人改革品牌。全区23个部门、17个街道办事处与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深度协同。链接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科协、区检察院等部门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场域,扩大学生“成长圈”。

  每一位市中学子的“市中区育人资源地图”,分为红色资源、人文资源、生活资源、公益资源、科学资源、学术资源六大类,共有600个资源点位供学校与孩子们选择。资源地图将家庭、学校、社会有关各方联结起来,形成教育网络、资源网络,破解了“家校社资源整合不足,缺少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路径”等问题,真正实现校家社三者的有效协同。(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赵世彩李鹏朱晓燕周瑛张梦雯冯子莹冷亚茹)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