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山,采茶喽!”4月20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茶谷雨开采仪式在永旺梦乐城举行。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首次将茶叶开采仪式搬进城市商圈。现场举办的茶乡市集上,众多市民抢先品鉴第一盏春茶。通过大屏幕连线,可以看到,海青镇的万亩茶山上,海青绿茶种植加工技艺老一辈传承人带领青年传承人和孩子们共同采摘谷雨鲜叶。海青镇是山东省“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建有山东省第一座茶厂。“今年是海青镇‘南茶北引’60周年,当年第一座茶厂建立时,茶树的种植面积只有20多亩。”“海青绿茶种植加工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传村介绍。
历经60年的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海青镇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茶园面积稳定在3.5万亩;有茶叶种植村57个,茶企200余家,全镇有一半人口从事茶行业,年产干茶260余万斤。全镇茶叶产值突破3.73亿元,权威机构评估品牌价值8.83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6.55亿元。
“海青茶从一开始就注重科技的作用,‘科学种茶’是最初十六字方针中的重要一条。”李传村说。
位于海青镇驻地附近的青岛海青龙泰茗家庭农场内,农场负责人李俊龙正在摊晾茶农们送来的新鲜茶叶。“去年3月,我们这里挂上了‘海青茶科技小院’的牌子,青岛农业大学的一名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驻场,依托小院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这可帮了我们大忙,以前都是凭着经验炒茶,现在有了高校的技术支撑,比如杀青的温度控制,现在更加精准了,茶叶的品质也更好了。”李俊龙介绍。
近年来,类似科技小院这样的场景在海青镇不断落地,海青镇通过加强与省内高校院所合作,组建海青茶高质量发展智库团,借助“外脑”实现产业升级。
作为海青茶科技创新首席专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续周就是“外脑”之一。他多年来持续开展“海青茶”专属茶种的培育。“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优质茶种质资源200多份,自主研发的北茶36、东方紫婵、北茶红蕊、北茶寒春4个品种取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实现了海青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属茶种种植应用。”张续周告诉记者。
如今,北茶36的产业化进程已大大提速,在省内的烟台、日照、泰安以及云南、广西等地进行了试种。“在本地试种的茶树,今年就可以采集了。北茶36发芽早,可以提前上市;产量高,比过去当地品种增产约30%以上;品质上,作为一个脱胎于青岛当地的茶树良种,北茶36继承了当地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适合做绿茶、红茶、白茶等各种茶品。”张续周介绍。
有了科技赋能,海青茶的品牌化之路越走越宽。海青镇全流程设计了“小海青”产品商标、宣传口号、品牌手册、数字化IP形象,广泛开展海青茶文化节暨谷雨开采仪式、炒茶斗茶大赛等茶事活动百余场,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组织全镇知名茶企参加国际性展会,与伊朗客商签订上合博览会首单采购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