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以“六力”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服务强省会建设战略体系的必然要求。
增强思政引领力塑造职业教育灵魂
立足职业特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找准职业性与思想性的契合点,通过元素融入、理念升华、精神传承,实现思政教育的“三阶递进”,改善思政教育内容悬浮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
深化机制改革,筑牢思政教育根基。通过“教师企业实践+思政研修”制度,推动企业文化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探索建立“思政学分银行”,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社会服务等计入学分。
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立足“Z世代”学生思维特点,探索项目参与式思政教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短视频等方式,重现红色场景、讲述中国故事,让思政课讲得更深、更透、更活,切实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增强人才竞争力
提升职业教育核心驱动
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动态适配”育人机制。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和十个标志性产业链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平台,开发“岗位能力图谱”,画好“人才需求画像”。围绕产业链整合优化专业链,形成跨专业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课,力争实现“一生一策”精准培养。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将企业满意度、岗位晋升率等指标纳入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体系,形成“动态适配”育人机制。
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多元共生”发展模式。用活“金融+教育”政策工具,实现政策杠杆撬动;推广“教育股份制”改革试点,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激活市场机制;扭转社会偏见,凝聚“技能成就人生”的社会共识,强化职业教育文化认同。
实施贯通培养,搭建“育训并举”成才通道。加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培养,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向省会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育更多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增强科技支撑力
激发职业教育创新活力
强化技术创新,重塑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科技赋能下,职业教育教学形态正从“单向灌输”转向“智能交互”,从“模拟训练”升级为“真实生产”。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与智慧校园,推进“AI+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重塑教学形态。
全面系统变革,筑牢数字教育新基座。2022年正式上线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系统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库;2023年,教育部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召开,数字教育新基座正逐步夯实。
深化科教融汇,打造职业教育创新生态。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创新需求、跟紧科技发展趋势,强化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与技术攻关,将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逐步实现从“产业追随者”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变。
增强民生保障力
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普惠
强化薄弱学校帮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选派优秀教师支教、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施托底招生保障,拓宽职业教育普惠路径。职业院校应实施托底式招生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岗位等方式,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深化就业能力培养,助力学生技能成就人生。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做好顶岗实习管理,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岗位。
增强社会协同力
构建职业教育合作体系
强化政府主导,统筹政策资源保障职教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制定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管评估等,统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深化校企协同,共育人才驱动产教融合创新。职业院校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聚合“两翼”效能,构建产教协同生态提升适配度。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强化协同,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适配度。
增强国际影响力
拓展职业教育国际视野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际化路径。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突破口,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技能人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产教融合赋能发展。依托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推动“技术标准走出去”与“产业资源引进来”双向联动。
打造职教出海标杆,品牌化战略推进。实施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完善“鲁班工坊”“班·墨学院”等海外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认证评估,提升中国职教品牌全球影响力,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助力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李德义系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发展规划处)处长、济南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张艳平系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济南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所教师。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强省会战略下济南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B010)、2024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需求导向深化双融成果反哺:高职工程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05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