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潍城区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田博正带领团队攻坚一项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大型钢结构深熔高效焊接技术。这位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手持焊枪,在智慧化制造生产线的模拟平台上反复调试参数,身后显示屏的实时数据曲线不断跃升。“这项技术突破后,我们的焊接效率将提升40%,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田博说。
田博的案例,正是潍城区“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缩影。潍城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安绪丽的电脑里,存着一份动态更新的“产业人才地图”:今年以来,全区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7条重点产业链,摸排企业技术需求139项,并通过“潍爱人才·城就未来”平台精准对接,引进像田博这样的高层次人才35名。
“我们实行‘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出题、人才解题。”安绪丽介绍,以东方钢管公司为例,企业提出的“海洋防腐涂层技术”需求由中科院海洋所团队成功“揭榜”,项目投产首年即新增产值1.2亿元。这种“靶向引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还催生出2家由省创业大赛优胜者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为全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潍城区人才工作的另一大亮点。在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潍城区20家企业技术骨干刚结束为期两周的定制化培训。“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潍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磊表示,该区已与7所高校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
这种深度协同正形成创新裂变:中国铸协专家服务站落地潍城,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12项;全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两年增长300%,达84家;企业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该区建立“一人一档”服务机制,今年已解决人才安居、医疗等关键诉求48件,实现“人才吹哨、专员报到”。
潍城区用“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的三链融合,诠释了“产才共兴”的新范式。数据显示,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提升至67%,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35%。
在刚结束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潍城区6家企业斩获8项行业大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县市区之首。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潍城区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强化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