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历经4年建设的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建成通车,由此穿越黄河只需4分钟。作为济南“四隧四桥”跨黄蓝图中的又一关键落子,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全长4328米、盾构段长2045米,下穿邯济铁路与鹊山水库,与已通车的“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首尾相连。
通车后,该通道与既有的跨黄桥隧形成交通矩阵,不仅让济南提速迈入“拥河发展”时代,也让黄河由城市边缘的“天堑”变为贯通城乡的“黄金廊道”。
俯瞰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与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无缝衔接后,在黄河两岸的地下勾勒出清晰的交通脉络,也构成了从主城区到起步区最便捷的交通要道。
新通道通车后,只需10分钟左右就可从济南主城区经济泺路、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直达国道308线。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直径公轨合建双洞隧道,该隧道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公路,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下层为预留轨道交通空间,采用市域铁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
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黄河两岸交通布局,对于推进济南“拥河发展”战略,拓展城市空间,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条隧道的意义又远不止于交通连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总体格局。起步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需要构建与主城区同频共振的基础设施网络。
这意味着,这条隧道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动脉,更是支撑“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格局的骨架工程。它将推动起步区与主城区在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让“拥河发展”从战略构想变为生动实践。
纵观济南城市发展史,黄河始终是绕不开的地理命题。2024年,国务院批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黄河正式定位为济南“城中河”,一场“跨河北进”的战略突围已悄然展开。
跨河发展,交通是第一步。2018年,济南启动新一批跨河桥隧建设,推出“四隧四桥”跨黄通道。目前“四桥”全部通车,“四隧”之一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也已建成。
作为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的延伸,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通车后,缩短的不仅是地理距离,也在加速改写济南百年“困守南岸”的发展逻辑。
从2020年济乐高速南延线通车,到2021年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再到2024年济南黄河大桥主线、济南黄河齐鲁大桥同日通车,如今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的通车,使济南跨黄桥隧通车数量达到10余处。
不难看出,密集建设的跨黄通道,直指起步区“15分钟入城圈”目标。
根据规划,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与在建的黄岗路穿黄隧道、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工程构成的地下穿黄“黄金三角”,也将加速推动黄河两岸形成“同城效应”,催生出覆盖起步区核心区的15分钟交通圈。
在经济学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变革往往还会引发“时空收敛”效应。一条隧道牵引的不仅是车流,更是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北上潮。
以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为例,主城区与起步区的通勤时间将从30分钟压缩至10分钟左右,这种时间成本的骤降,直接改变了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动轨迹,而起步区也成为新动能的“过河试验田”。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起步区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6.22%,高价值专利同比增长51.4%,增幅均居全市首位。今年上半年,起步区GDP增速更是高达23.3%,领跑全市。这些数字背后,有着跨河通道带来要素流动效率质的飞跃的贡献。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梯度的重构。跨河通道南端连接主城区资源,北端起步区则依托创新载体,承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这种“南城北产”的布局,也形成高效闭环——主城区的研发资源与起步区的产业空间,通过交通动脉实现无缝对接。
此外,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还与已建成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在建的黄岗路穿黄隧道,共同构成黄河两岸的地下交通网,也折射出济南对“立体城市”的深刻理解。
这种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开发,为济南破解“大城市病”提供了新思路。而起步区也正通过“多隧道+慢行系统”的组合,重塑着济南的城市边界。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素芬通讯员李萍李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