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海经区”),持续近两个月的三文鱼收获季落下帷幕。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总经理郭福元介绍,整个收鱼季总共产出三文鱼1500吨。目前,海经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三文鱼产地。海经区,这个全国首个以海洋为主体范围、以海洋产业为主导的海上经济开发区,为何设立在烟台?烟台又是如何建设与发展的?
山东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先发优势,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于2023年12月获批设立了“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海上经济开发区。
海经区发挥园区公共产品供给功能,健全园区基建体系,借鉴陆上园区“标准地”模式,对相关海域先行开展本底调查、设定控制指标,实现项目动工必需的陆地配套设施、生产配套码头、用海手续、海域环境改造等基本条件,变“生海”为“熟海”,让企业“拿海即开工”。针对深远海综合平台建造成本高、时间长的问题,将其纳入园区基建范畴,建成后通过租赁、股权合作等方式供企业使用,让企业“拿海即投产”,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目前,海经区已完成11万亩核心区海域、5万亩国管海域本底调查,建成“透明海洋”系统框架,逐步构建覆盖全域的海洋数据库。
海经区示范打造“标杆海”,依托现有省级海洋牧场,海面以上布局大型智能网箱、投放接力养殖中小型网箱和深水养殖筏架,海面以下开展海珍品底播增养殖,科学搭配养殖品种,形成“智能网箱+生态筏架+人工鱼礁”的立体开发方式,切实提高海域价值和单位产出效益。
发挥园区经济发展引导功能,健全产业培育体系。以深远海养殖为核心,海经区围绕“一条鱼”从繁育养殖到端上餐桌全过程,梳理出2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精准建链延链补链,打造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全产业生态,特别是把三文鱼深远海养殖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点,经过探索,2024年6月,全国首创的三文鱼内陆到深远海网箱养殖模式取得成功。此外,实施10—12座深远海网箱建设计划,首座三文鱼度夏网箱已经启动建造,同步压茬推进二期、三期网箱建设,为攻克我国三文鱼深远海全季节养殖难题提供可行方案,力争2026年底前完成长岛海洋牧场“百箱计划”。
发挥园区资源要素聚合功能,健全多元保障体系。针对岛内陆域空间狭小、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在烟台市中心黄金地段建成投用长岛飞地产业园,先后入选《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园2024年重点任务》、跻身全市15个特色产业园之一。目前,已有北京银行、中建山东投资、中荷保险等33家央企国企、大型企业分支机构陆续入驻,实现税收过千万,与大型资本、高校院所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领域更加宽广,架起了海岛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的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