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轮胎、成山轮胎是威海市轮胎出口龙头企业,但在传统的“转关”通关模式下,出口货物往往无法在抵港当日完成转关、配船等一系列业务操作。近年来,由海关与港口携手打造的“青威一港通”模式,成功解决了企业无法及时装船、按时衔接的难题。
“青威一港通”模式以青岛港为干线枢纽港、威海港为支线港,专门针对公转水、非联程提单货物的出口,构建了高效的海上物流运输通道。该模式实现了威海港与青岛港之间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提升了货物流转效率。数据显示,单个集装箱通关周期可缩短2-3天,每箱节约操作成本约800元。目前,该模式已成功复制推广至山东港口的日照港、岚山港、烟台港、潍坊港、董家口港等5个支线港。
今年以来,基于“青威一港通”的成功实践,威海海关积极推进“组合港”建设,构建有机港口网络,畅通各港口间海上通道,提升通关查验作业时效,使地区外贸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对接远洋出海口。今年第一季度,威海港累计发运出口货物40727TEU,同比增长52.8%。
以“青威一港通”模式为代表,以新质监管支撑青威一体港区,成为威海海关扎实推进“智关强国”行动战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威海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深化改革创新,先后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流程变革,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除了监管政策革新,威海海关还推动实施“内河运费扣减”关税政策。威海海关与口岸相关部门成立专班,搭建起海关与运输企业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起以行业数据为支撑的内河运费标准,解决企业关税扣减难题。该政策落地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实现国内段运费扣减770余万元,为进口企业减负超百万元。
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既需要政策创新的赋能,也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威海海关推出的“智能关锁”,不仅实现了物流全程智慧化监控和报警,还可替代海关人工验封,有效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和企业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