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菏泽鲁西新区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步长制药”)中医药产业园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已是繁忙一片。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默契配合,AGV自动引导运输车沿着预设路线穿梭,将中药材原料送往提取环节;全自动生产线上,一袋袋稳心颗粒随着流水线快速成型、封装,全程不见人工干预,却处处透着精密与高效。
“这座工厂从中药材进车间到成品出厂,全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连续化。就拿高黏性制粒来说,以前是行业‘硬骨头’,现在通过全链条集成创新,不仅效率提上去了,每一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更有保障。”步长制药药物研发中心总经理任振丽介绍说。作为山东省“药+食”科技示范工程与中药现代化应用示范的承载地,这座绿色智能工厂不仅将“科技感”拉满,更把绿色理念融入生产每一环节,从提取工艺优化到包装材料选择,都围绕低碳、环保设计,成为中药行业智能制造的标杆范本。
今年以来,菏泽紧紧围绕“四个定位”,将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摆在发展首位,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盲目“上新”,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把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多措并举聚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位于东明县新材料化工园区的山东百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成新材料”)研发车间里,科研人员正专注地配比原料、开展沥青材料实验。一块块研发样品相继进入模拟道路、车辙测试环节,精准测量着筑路材料的抗压性、延展性等关键数据。该企业重点攻关的USP低温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已通过大量试验路段验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筑路技术,为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沥青铺设的黄金期一直是夏季,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施工难度极大。”百成新材料负责人张国恩介绍,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团队针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研发可控性再生剂,通过优化配方充分激活老化沥青性能,历时两年,最终研制出低温高塑性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新材料。
“与传统沥青材料相比,我们的低温摊铺材料能节约50%能源,减少85%碳排放。”张国恩说。该项技术一举突破“低温高塑性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新材料”关键技术瓶颈,公司也因此荣获“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百成新材料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绿色筑路材料领域深耕细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质动能”。
发展新材料下游制造,有助于消化本地化工原料,降低对外依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也是菏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今年上半年,菏泽新材料规上工业企业达68家,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和3.5%。
着眼长远,菏泽更将目光投向未来产业。今年7月份,菏泽《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重点发展7大未来产业,计划到2030年建成30家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50项以上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