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雨中夺粮!济南起步区烘干塔24小时抢收抢烘保粮仓

来源:济南时报发布时间:2025-10-11 16:54:21

  10月10日上午,济南市起步区太平街道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生产中心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抢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粮仓内,潮湿的玉米气息扑面而来,9日下午抢收的80亩玉米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在货车上卸粮、清扫;粮仓外,一台烘干塔在雨中持续运转,发出稳定的轰鸣声。山东佳禾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斌穿梭在粮仓和烘干塔之间,一边协调车辆调度,一边关注设备运行;在烘干塔操作车间外,几位技术人员正冒雨检修设备,他们的雨衣上溅满泥点;附近村民也前来帮忙,共同应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昼夜不停的烘干塔:每日“抢救”湿粮近450吨

  在济南市起步区太平街道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生产中心,烘干塔的运转声成为雨中响亮的音符。“这个烘干塔涉及太平街道、孙耿街道、垛石街道等,其中太平街道服务大约2万个农户,覆盖91个行政村。”于斌介绍道。

  新黄河记者来到烘干塔的操作车间,于斌指着上面的工艺流程图详细介绍:“农户的玉米首先进行除杂,杂质还会进行分类使用,有些杂质可以成为猪饲料。”他表示,通过传送带,玉米进入容量200吨的湿粮储存罐,随后进入以天然气为主要动力的烘干塔。烘干后的玉米通过传送带直接运送到粮仓,也可以通过传送带运到货车里。

  “目前这个烘干塔每天大概能处理湿粮400到450吨,每天产出较干的粮食大概330吨。从10月8日烘干塔开始工作,直至目前已经烘干总计800多吨玉米,预计到明天能达1200吨。”于斌的声音在机器轰鸣中时断时续,“现在工人是轮班工作,保证烘干塔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在干塔旁,来自附近村庄的王先生一边帮忙清扫积水,一边介绍道:“我家的玉米目前只收了三分之一。地里积水太深,轮式收割机根本进不去,履带式收割机又太少。”他的雨帽不断滴水,却仍坚持在现场协助运输工作。

  面对这一问题,于斌主动当起了“协调员”。他掏出手机展示着通话记录:“这几天我帮很多农户联系到了河南、安徽等地的履带式收割机。”在他的努力下,已有十几户农户使用履带式收割机实现了抢收。说话间,又一辆满载玉米的货车驶入粮仓。

  雨中的技术突围:24小时观察维护,紧急抢修设备

  正当烘干塔有条不紊运转时,操作车间内的技术人员却在忙碌地检查设备。“因为连续降雨,空气湿度太大,烘干塔的操作系统今天出现了一点故障,虽然现在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但可能还会出现小问题,我们留在这里继续观察维护,不能让设备突然停摆。”一位穿着工作服的技术人员从设备旁站起身介绍道。他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土,但眼神却紧紧盯着设备的运行参数。

  在烘干塔周边,几位穿着雨衣的工作人员也在来回巡查,检查设备是否有异常。“传送带的电机可能会因为受潮短路,烘干塔的控制系统也可能受湿度影响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得每隔一段时间就全面检查一遍,确保每个环节都没问题。”其中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和操作车间的技术人员一样,也是轮班值守,24小时不离开现场,“大家还在等着烘干玉米,我们多一分细心,设备就能多一分稳定,粮食就少一分风险。”

  于斌站在雨中,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运转中的设备:“先保证粮食的烘干,只要农户有需要,我们肯定会全力以赴。不能让这些粮食受到损失,这才是实现增产减损的真正意义。”

  雨还在下,但烘干塔的轰鸣声依然持续。粮仓里,新运到的玉米不断加入,而烘干好的玉米正通过传送带装入等候的货车。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还在继续。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见习记者夏晰琳)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