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城与人双向奔赴,济南的文明融入城市血脉

来源:济南时报发布时间:2025-10-21 16:26:11

  在你的心中,济南是什么样子?是“四面荷花三面柳”,还是“平地涌出白玉壶”?抑或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日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这是首次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六大维度”开展的量化评估。在这个报告中,济南位居全国第五。一向低调、温润、内敛的泉城,如果让你有点出乎意料,就请跟随本报记者,去发现一个或许你还不知道的济南。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最亮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最暖名片。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文明维度选取了32个文明城市特征指标,聚焦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济南的“文明”维度在36个样本城市中位列第8。

  泉城济南,是一座将文明镌刻在基因里的城市。

  这里,文明是交警铁骑为危重患儿开辟生命通道时的“整座城市都在让行”,是暴雪里陌生人合力推车时手心的温度,是千年泉水奔涌不息的文化脉动……它凝结在打造“非遗名城”背后的文化软实力里,也绽放于老街巷商户自治的文明公约里。

  当济南国际泉水节的欢歌与泉城书房的静谧交织,当非遗技艺在年轻人手中重生,济南便完成了从“创建文明”到“文明自觉”的升华。这座被一城山色环抱、满城书香浸润的城市,正用2600年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治理智慧,书写着“城与人双向奔赴”的温暖诗篇。在这里,文明不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温度与力量。

  一次救援:

  整座城市在抬着担架奔跑

  “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我们!”回望3月28日交通晚高峰,这句从对讲机里传出的承诺,让一辆载着危重婴儿的救护车在济南街头开启生命通道。20分钟横穿城区,20分钟与死神赛跑,当手术室传来婴儿脱险的消息,济南交警又一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整座城市在抬着担架奔跑”。

  在这支被誉为“硬核守护”的城市高架路大队里,这样的故事已成为常态。去年寒冬,为护送断指患者,三辆铁骑在高速上以125公里/小时的速度开道,运用“前后包夹、侧翼保护”的战术,15分钟穿越复杂路网,最终保住了伤员的手指。超过938次救援无一闪失,年巡逻里程42.5万公里可绕地球10余圈,这些案例和数字背后,是济南警方对城市的责任,更是对守护人民使命的坚守。

  守护远不止于“狂飙”。济南交通管理实行轻微交通违法“首违免罚”,假期对轻微交通违法实行“教育引导为主”。2025年,济南交警联合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共同发起“文明交通最美瞬间”征集活动,市民参与踊跃,已征集并发布十余个故事案例,让城市交通这一流动的风景线,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试金石。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市民交通守法率提升至95%,路口礼让行人率全国第一。多家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在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测评中,济南城市道路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等多项数据位列全省首位乃至全国前列。

  从建立“警保联动”机制将事故处置时间缩短至12.5分钟,到在老虎山隧道创新实施分车道信号管控化解“隧道版怪坡”隐患,济南持续用科技与汗水,在城市经纬线上织就文明之网。

  一场暴雪:

  守望相助开出文明之花

  今年3月2日,一场破纪录的暴雪将济南变成银白的世界。积雪深度超过15厘米,20小时市区纯雪量达29.3毫米,降水量超4.64亿立方米……这是一次极端的天气事件,更是一场对城市文明的严峻考验。

  当满载乘客的公交车被困暴雪中,车内乘客自发下车推车。伴随着“321”的喊声,一双双贴在公交车后部的双手逐渐脱离,公交车成功脱困。有网友说,漫天风雪几乎遮蔽了视线,但公交车上除了老人孩子,几乎所有人都自发下车推车,路边的行人也自发过来“搭把手”。

  “那天我的车陷在雪里出不来,不到五分钟就有七八个人过来帮忙推车。”市民张先生回忆道,“没有人组织,大家都是自发上前,推完车就各自离开。”这种默契,正是济南文明城市底蕴的生动体现。

  一次风雪,见证了济南太多暖心的故事。在济南职业学院校门口,六名学子徒手推救护车;在奥体西路,沿街商铺店主拿出热水和板凳,为滞留在路上的行人提供歇脚处;在二环南高架,外卖小哥停下手头工作,帮助清理积雪中的排水口……这些画面被市民用手机记录,在朋友圈刷屏,构成了暴雪中最温暖的城市记忆。

  如今,在这座城市,文明早已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185万泉城志愿者深入为老为小服务一线,8000多名文明交通志愿者连续13年在高峰期路口疏导交通。当极端天气来临,这种文明自觉便自然迸发,转化为守望相助的实际行动。这,即是文明的肌底。

  一方文脉:

  天下泉城,近悦远来

  一座城市文明的建设,往往流淌在文化里。

  济南被誉为“泉水之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86年,济南荣获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另有考古发掘揭示,早在4000多年前,老城区内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今年9月,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如期而至。看山、听泉、观湖、游河、品城,人们感受着“舌尖上的泉水文化”,聆听着千年文脉的朗朗诵读。全民参与,泉水正欢,在城市节庆里,人人皆可触摸这座城市灵魂深处跳动的脉搏,“天下泉城,近悦远来”的声音从济南传向世界。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如今,济南正全力推进“非遗名城”建设。在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年轻人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鲁绣技艺;在老商埠区,传统相声重回“曲山艺海”的辉煌;“二安文化”的多领域赋能,让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在现代都市中重生。

  另一方面,“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的城市品牌,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2023年,济南位居全国“最爱看书城市榜”首位,60家泉城书房年均服务读者833万人次。济南正用书香涵养城市气质,用文化点亮文明之光。

  当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1%以上,当“我的城市我的家”成为全民共识,济南已经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建设之路——让硬实力与软实力比翼齐飞,让古城风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已位列全国第11位、北方城市第2位;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获评2023年度活力城市、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文明的建设里,济南加速奔跑。在这里,文明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基因;不再是阶段性的创建,而是永恒的追求。这座“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明之城,也正以其独特的温度与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城市文明的崭新图景。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震)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