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文化为泉城赋能文明为生活添彩

来源:济南日报发布时间:2025-11-12 16:45:45

  文化铸魂,文明润城。济南立足“山泉湖河城”的独特禀赋,将文化建设深植区县发展、融入街道治理。从政策引领到基层实践,从阵地建设到活动赋能,各区县、街道和社区因地制宜挖特色、精准施策惠民生,让文化成为凝聚共识的“粘合剂”、赋能发展的“加速器”。携手并肩、久久为功,让泉城文化之花绽放在街头巷尾,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天桥区

  文化书院

  基层治理的“精神引擎”

  清晨的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太极拳教学,身后不远处是官扎营街道世茂天城中心社区文化书院精心打造的“成丰记忆馆”;午后的无影山街道翡翠郡社区科普大学,专业老师带着孩子们拆解智能机器人,而在书画功能室,书法爱好者正挥毫书写家风家训……在天桥区,“文化书院”的概念已深深融入每一个社区。

  “以前一提书院,总觉得是古人读书的地方,和咱老百姓有啥关系?”堤口路街道无影山中路社区居民丁芳的疑问,曾是天桥区文化书院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让文化基因与社区生活共振?

  答案,就藏在天桥区对文化书院阵地空间的科学利用中。近年来,天桥区以阵地建设为抓手,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公园等辖区及周边各类阵地资源,创新推行“错时使用”与“全龄共享”机制,通过精准匹配居民文化需求,将社区文化书院升级为"家门口"的文化教育综合体,让优质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各文化书院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堤口路街道无影山中路社区文化书院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行“时间切片”管理机制,白天是银发群体的“乐活天地”,傍晚化身“四点半课堂”,夜晚点亮“青年夜校”,收纳技巧、健身塑形等课程深受居民喜爱;金色阳光花园社区依托1100平方米阵地,打造“阳光筑梦行”公益平台,年均开展亲子阅读、党史学习等活动120余场。

  南村街道西区社区更是创新形式,设立“睦邻提案”机制,通过“居民提需求—社区列清单—多方认领办”的闭环流程,精准绘制涵盖老青幼三代人群的《社区文化需求热力图》,围绕歌唱、舞蹈等12类高频需求,逐步升级连心家园党群服务中心、泉城书房等20余处文化场馆,让老中青幼三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舞台。

  东关街道

  民族团结一家亲巧手蝶骨巴特绘真情

  近日,东关街道历山社区活动室再次热闹非凡,一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巧手蝶骨巴特绘真情”为主题的非遗蝶骨巴特包制作公益活动温馨启幕。社区工作人员化身“授课老师”,带着提前备好的教程与材料,将蒙古族传统蝶骨巴特技艺与民族团结理念深度结合,吸引了各族居民携手参与,在剪裁拼接、创意设计、细心粘贴中感受非遗韵味,在邻里互助、同心创作中凝聚民族深情。

  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带着精心整理的蝶骨巴特技艺资料和制作材料,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这项非遗技艺的起源与寓意。工作人员一边展示提前做好的样品和纹样图谱,一边一步步演示核心步骤。擅长绘画的壮族小伙子小林,热情地为身边邻居设计融合多民族元素的图案。

  活动结束,居民们捧着亲手制作的蝶骨巴特包围聚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巧手绘就邻里情”背景板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人高高举起绣着吉祥纹样的背包,有人与不同民族的邻居并肩合影,还有人拉着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记录这珍贵的时刻。镜头下,各族居民的笑容格外灿烂,手中的蝶骨巴特包色彩斑斓,成为了民族团结最生动的象征。

  全福街道

  建强资源直达站

  将优质文化留在“家门口”

  家门口的科普展览,实用的应急救护培训,重温往昔的露天电影……这些以往难以汇聚的优质文化资源,如今正源源不断地“直达”全福街道名辉豪庭社区。今年以来,名辉豪庭社区以塑造“名辉里·友邻居”文化精神为目标,聚焦资源整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站,运用“引进来、用起来、育出来”的系统机制,已将60余场高品质文化活动送至居民“家门口”,实现文化资源从“云端”到“身边”、文化服务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依托历城区“文化大串门”政策平台,引入优质资源,开展昆虫科普展、无人机体验等文化活动60余场。聘请10位名家名师入驻社区,颁发聘书、明确职责,推动“大师级”师资力量直达社区。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需求调研—资源匹配—服务落地—反馈优化”四步闭环工作法,实现服务从“漫灌”到“滴灌”。在需求调研环节,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模式,针对老中青幼群体开展分众调研,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确保服务精准对路。

  厚植本土土壤,开展“志合山海”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工作,实现文化从“输血”到“造血”。创新采用“自愿报名+居民推荐+社区摸排”三维模式,系统发掘社区能人巧匠、非遗传承人、离退休干部等特色人才,建立社区能人库,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形成“社区春晚”“你好·同学”等8个具有辨识度的本土文化项目,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社区文化生态,为文化长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甸柳新村街道:

  开启舜文化探索之旅少年学子共溯千年舜韵

  11月8日晚,由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柳韵智读会主办的特别策划活动《舜文化探索之旅》在成大教育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共探舜韵”为主题,吸引了众多2至6年级学生参与,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带领少年学子走进济南“舜城”的历史长河,感受舜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伊始,主讲人应平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为同学们解密了舜帝跌宕起伏的一生。从舜帝的孝德典范到治国理政的智慧,从“舜耕历山”的传说到济南与舜文化的千年渊源,孩子们在故事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原来济南不仅是泉城,还是舜帝生活过的地方,这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更自豪了!”济南“舜城”之称始于唐代,千佛山的舜祠、舜井,趵突泉畔的娥英祠,大明湖的北渚亭等历史遗迹,均印证着舜文化在此地的深远影响。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让舜文化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泉。

  “柳韵智读会”作为甸柳新村街道文联举办、协同甸柳新村街道文体教共同发展联合会、成大教育共同打造的亲子共读公益品牌,每期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活动在8个社区及泉城书房轮流举行。亲子共读一本书,孩子、家长分开思辨、讨论,设置换位问题。孩子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的方式,达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目标。伴读堂让家长在阅读思辨中,打破教育焦虑,通过书籍重构育儿认知。长期开展推动”文化社区“品牌建设,提升居民归属感,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文化凝聚力。

  孝直镇

  擦亮“和美孝直”名片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

  平阴县孝直镇始终锚定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目标,深度立足本地“和孝文化”深厚地域根基,紧扣“资源整合、品牌塑强、服务惠民”核心方向精准施策,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中持续擦亮“和美孝直”特色名片,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资源整合维度,孝直镇系统整合10处涵盖历史、民俗、红色主题的文化场馆,以及平安寨等兼具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的景观节点,结合不同群体需求差异化打造“红色足迹寻访”“农耕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感知”等多条主题研学路线,推动文化载体从单一的“单点展示”向互动性强、体验感足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升级。

  为进一步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该镇精心构建涵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的文旅宣传矩阵,组建专业团队策划制作系列宣传视频100余条,内容涵盖研学体验、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和美孝直”文旅品牌的知晓度与美誉度。在品牌建设层面,孝直镇以非遗保护传承与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为重要抓手,着力培育文化发展新优势。一方面,重点推进省级非遗项目《和圣柳下惠的传说》的保护与

  活化,同时深入挖掘“加古通”等本土民俗项目的文化价值,通过常态化举办“黄河大集”民俗展

  演、“非遗进校园”互动课堂等活动,搭建起非遗文化与群众深度互动的传

  承平台,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本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专门开设“柳下和风”文化专栏,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各村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相关资料,成功整理出14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东渔鼓节目,并积极推进《翔鸾传说》等本土文化作品的版权登记工作,切实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鹏泉街道

  书香润鹏泉文化暖民心

  “以前总觉得文化离生活很远,现在在家门口的书院就能学书法、听党课,还能和老伙计们排练合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莱芜区鹏泉街道大故事社区李大爷手持刚完成的书法作品,满脸笑意。如今在鹏泉街道的文化书院里,这样热气腾腾的文化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莱芜区鹏泉街道依托城乡融合区位优势,紧扣“人文鹏泉书香润心”品牌,以“内容提质、场景拓展、活力激发”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场景再造、队伍培育”三维赋能,推动文化书院从“有阵地”向“有温度、有活力、有影响”转型,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资源整合下,全龄友好文化供给体系已然成型。街道以“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目标,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12处阵地,构建“1个总书院+3个分书院+N个网格微书院”的三级服务网络。针对“一老一小一妇女”及青年群体需求,开设“银发学堂”“青少年爱国主义大讲堂”“巾帼成长营”“青年创客空间”,提供书法太极、作业辅导、职业培训、创业沙龙等多元服务。

  场景再造中,多元融合文化体验空间焕发活力。打破传统“单一阅读”模式,街道打造三大特色场景:官场社区孝德书院通过“孝德展示墙”、孝德故事会、节日主题活动,营造“人人讲孝德”的温情氛围;“非遗工坊”吸纳盘龙刀、书画装裱等项目,邀请传承人驻点教学,累计培育200余名非遗爱好者;农村书院开设“乡村振兴讲堂”,举办“城乡手拉手”交流活动,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互融,让书院成为“可看、可玩、可学、可创”的综合空间。

  队伍培育激活“人人参与”的文化生态。人才是文化书院的“灵魂”,街道通过“本土挖掘+外部引进+校企合作”模式,组建20余人的专业导师团,提供课程设计与活动指导;培育广场舞队、书法协会等18支群众文化队伍,成员超300人;与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文化实践基地”,成立“青年文化创客联盟”,支持年轻人用短视频、直播传播街道文化故事,让文化服务更具专业性与创新性。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彭栋邵明红冯经伟李云张敏高敏通讯员刘颖韩旭东蒋民明)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