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上,山东代表团创造了全运会“五连冠”的辉煌。荣耀的背后,彰显出山东作为体育强省的深厚底蕴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山东体育的排头兵,山东体育代表团中共有177名济南籍运动员参赛。济南体育健儿多点开花,传统优势项目高歌猛进,新兴项目连破纪录。以济南运动员张子宇等为代表的冠军选手更成为济南“体教融合”策略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体教融合”,构建了社会俱乐部、学校、体校协同参与的青少年竞赛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学习训练两不误
每天15时30分,济南稼轩学校男子篮球队的队员们准时走进篮球馆,开启有球训练。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驻点带队训练的历城二中、稼轩学校男篮教练员齐翔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文化课学习,训练时间是穿插在学习时间中的,“队员们会出早操,上午正常上文化课,下午两节主课上完之后开始训练,晚上队员们上晚自习,这样训练和文化课时间就错开了”。运动队的队员们被平均分到各个班级,平日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正常学习生活。
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副主任杨健介绍,以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为例,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建运动队,以学校为驻地,在紧抓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同时,由市球类运动中心派出优秀教练员在学校驻点带队训练,打通运动员向上发展的通道,探索出了行得通、成效好的体教融合建队新模式,“我们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保障,不仅提供训练装备支持、伤病治疗、营养补给,还搭建高水平赛事平台,为运动员提供参加体育和教育系统多维度的比赛机会”。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青少司,中国篮协,国家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专门赴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历城二中、济南外国语学校专题调研“体教融合”项目建设成果。
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
在“体教融合”模式下,运动员升学路径清晰。杨健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至2025年,济南市“体教融合”篮排球运动员升学率达90%,49名运动员成功考入理想大学。录取院校涵盖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宁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重点高校及优质体育类院校,“充分体现了‘体教融合’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助力,打破了传统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壁垒,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
获得本届全运会篮球女子18岁以下年龄组、排球女子20岁以下年龄组等项目冠军的选手中,张子宇、李希诺、宋嘉逸、王楚涵等均是通过“体教融合”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上,济南市培养输送篮球19人、排球19人,共计38人实现全组别参赛,参赛人数与金牌数均位居全省首位,斩获4金4银1铜的历史最佳战绩。在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济南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斩获4金2银的亮眼成绩,该赛事成绩直接计入第十五届全运会。叠加两项赛事,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在第十五届全运会上最终以8金7银1铜的佳绩收官。
济南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王启涛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优秀青少年从事专业体育训练,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选材面,目前济南市“体教融合”项目通过畅通“选材—训练—参赛—输送”人才培育全链条,向省队乃至国家队输送更多高水平后备人才。运动员既可凭借专业实力进入省队、国家队,走上职业体育道路,也能依托体育特长参加单招考试,顺利升入高校深造。
“体教融合”留住人才
“‘体教融合’最大的好处是留住人才。”齐翔表示,“在‘体教融合’之前,我们见过太多有天赋的好苗子最终因为学业上的顾虑不得不放弃梦想。”齐翔向记者表达了他过去的担忧。
近年来,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和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合作共建运动队,构建起覆盖篮排球项目的“体教融合”建队体系:男篮与历城二中、济南稼轩学校达成共建;女篮与济南育英中学、济钢高中开展合作;男排与济南一中、济南云锦中学达成共建;女排与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中学开展合作。杨建表示,“体教融合”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得以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就读,既满足了家长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需求,又吸引更多身体条件突出的青少年加入运动队,为人才选拔注入新鲜血液。目前,济南市球类运动中心在训运动员共计152人,其中高中阶段72人、初中阶段8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后备人才队伍。
王启涛向记者解读了“体教融合”的深层次意义,“‘体教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让青少年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夯实文化课基础的同时,接受专业化体育训练,实现学业与特长的双向赋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近年来,济南持续开展竞技项目进校园、体质监测大篷车、防溺水课堂进校园、启动省级幼儿体育试点、开展“冠军来了”体育人才进校园等公益项目,构建起从幼儿启蒙到青少年培养的全程化体育教育新生态。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济南在“体教融合”领域的深入探索,更展现了用科技赋能体育教育、用榜样引领运动热情的系统化实践。正如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春所言,“体教融合”在运动员保障以及职业吸引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刘文)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