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公室一纸行政处罚决定(甘监能罚决字〔2025〕3号),将甘肃中鼎建设有限公司推至舆论聚光灯下。该公司在未获取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的情形下,贸然非法开展承装电力设施活动,最终被处以警告及21,000元罚款。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企业违规受罚事件。但往深处探究,不禁令人发问:在监管体系日益严密的当下,为何仍有企业敢于无视法规红线,公然无证作业?是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还是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行业生态问题?
电力设施承装领域,关乎公共安全与能源稳定供应。许可证制度作为行业准入门槛,旨在确保作业企业具备相应技术与安全保障能力。甘肃中鼎建设有限公司的此番行径,无疑是对这一制度基石的公然挑战。若此类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冰山一角,那电力设施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又怎能让人放心?
此次处罚虽已落地,却也给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监管的触角是否足够延伸?日常巡查与监督机制是否存在短板?怎样才能在违规行为萌芽阶段就及时遏制,而非等到造成一定后果后才进行惩处?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电力安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此次事件也提醒着大家,在享受便捷电力服务的同时,需关注行业规范与安全监管。企业应从这一案例中汲取教训,严守法规底线,莫要为一时利益,触碰法律红线。
希望此次处罚能成为行业规范整顿的契机,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企业能增强自律意识,共同守护电力设施建设的安全与规范,让类似事件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