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刘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当蜜雪冰城以超5万家全球门店撑起现制茶饮半壁江山、古茗凭供应链优势实现港股上市时,曾年销3亿杯的香飘飘,如今业绩大幅下滑。
10月30日,曾经的“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6.84亿元,同比下滑13.12%;归母净利润-8920.72万元,同比下降603.07%。
这份数据背后,既是传统茶饮巨头在消费浪潮中的被动承压,也是其7年转型之路未能破局的必然结果,更是一个传统食品品牌在时代变革中的艰难求生。
01
业绩失速,残酷数字背后的经营困境
“一年卖出3亿多杯,能绕地球一圈”,凭借着这句广告语,2017年,香飘飘成了“奶茶第一股”,最高市值一度冲到113亿元。
2020年以后,即饮奶茶和现制茶饮迅速崛起,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尤其是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同比下降603.07%,创下上市以来同期最差业绩。
在产品方面,2025年,香飘飘曾经的核心业务冲泡类产品收入下跌25.96%,仅为8.22亿元,即饮类产品销售收入为8.33亿元,同比增长3.92%。
在渠道方面,据界面新闻信息,上半年,经销渠道收入下滑17%至8.44亿元,经销商数量净减少92家。尽管电商渠道营收达1.06亿元、同比增长12.39%,但毛利率仅为26.97%,为各渠道中最低。
这些业绩数字背后,反映的是香飘飘产品结构、渠道体系和品牌影响力的全面衰退。
一方面,核心支柱冲泡业务的衰退已进入加速期。冲泡类产品收入一季度下滑37.18%,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5.96%,看似有所缓和但难掩下降趋势。
从消费端看,在资本的助推下,现制茶成为主流消费趋势,不仅办公室下午茶场景被现制茶饮外卖替代,而且,曾经香飘飘的主阵地——校园市场也遭蜜雪冰城6元奶茶挤压,就连下沉市场的家庭储备需求也被即饮产品分流。
香飘飘产品迭代速度相对滞后。尽管推出原叶现泡系列并签约孙颖莎代言,但该系列销售额仅突破1亿元,难以对冲经典系列的下滑颓势。
香飘飘即饮业务的增长缓慢,远低于即饮茶饮赛道15%的平均增速,难以成为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另一方面,无论冲泡还是即饮,香飘飘严重依赖线下渠道,尤其是三四线等下沉市场。
其产品主攻的线下商超渠道增长停滞,虽然零食量贩渠道合作门店突破3万家,但定制化产品仅在万辰集团等少数系统试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销售费用的激增正在吞噬利润空间。2024年的销售费用高达7.61亿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3倍。而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财报显示,香飘飘的销售费用则达到了5亿元。
为撬动旺季市场,香飘飘请名人代言、发起“奶龙”联名等一系列营销活动,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剧。
02
时代变迁,消费迭代与与市场洗牌
香飘飘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快消模式与新茶饮生态的代际冲突。
据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689亿元,较2024年同比增长18.2%,其中,现制茶饮已经占据了茶饮的主导地位,市场经历着彻底的格局重构。
首先,消费需求的三重变迁直接影响着香飘飘的市场地位。
健康化需求已成刚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观念已转向健康、低糖和天然成分,低糖高蛋白、零添加、功能性成分已成消费者选择的首要标准,而香飘飘难以摆脱“高糖高热量”的刻板印象。
场景化消费更加多元。办公、运动等细分场景需求崛起,外卖渠道贡献了现制茶饮大部分销量,而香飘飘既缺乏即时配送能力,又未能针对细分场景开发专属产品。
价格竞争更趋白热化。现制茶饮的价格已逐渐亲民,成为市场主流。蜜雪冰城价格大多在4-17元之间,香飘飘冲泡奶茶的价格多数在3.5-16元,虽然相差无几,但前者提供的是即买即饮,后者则需要自行冲泡。
其次,茶饮市场的变化,也让香飘飘面临着市场的双重挤压。
上层有现制茶饮品牌的降维打击。蜜雪冰城凭借下沉市场的门店密度和4-17元的亲民价格,年销量突破10亿杯;古茗通过港股上市强化供应链,实现全国化布局;喜茶、奈雪的茶则依托数字化会员体系和限时新品,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同时,即饮茶饮赛道涌现功能性产品,如元气森林的零糖系列和农夫山泉的茶π功能饮料,进一步分流传统冲泡市场。
下层有传统饮品巨头的渠道封锁。农夫山泉凭借“毛细血管式”分销网络,将茶π铺进乡镇便利店,统一、康师傅则通过价格战抢占下沉市场即饮份额。
“上不去也下不来”的香飘飘,既无现制品牌的场景体验优势,又缺乏传统巨头的渠道纵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03
自救之路,战略摇摆与表面转型
自2018年提出“冲泡+即饮”双轮驱动战略以来,香飘飘的转型始终摇摆不定,最终陷入“旧轮失速、新轮减速”的空转状态。
主营冲泡业务的定位在“健康升级”与“性价比坚守”之间反复切换,2023年推出原叶现泡系列主打健康概念,2024年又回归经典系列降价促销,2025年推出了养生茶饮“古方五红”暖乳茶,频繁转向失去了产品叙事性。
即饮业务的场景定位同样模糊,既想抢占商超渠道的家庭储备市场,又试图争夺便利店的即时消费场景,还尝试切入餐饮佐餐需求,资源分散浅尝辄止,导致每个场景都未能形成竞争优势。
新兴渠道的布局则流于表面。零食量贩渠道虽合作门店突破3万家,但缺乏定制化运营,未能像蜜雪冰城那样提升复购率。
品牌年轻化的“表面功夫”也未能触及核心。香飘飘试图通过签约时代少年团来解决品牌认知老化的问题,但对比蜜雪冰城“雪王”IP的持续运营、霸王茶姬的文化赋能,香飘飘的营销未能与消费者构建起长久的情感连接。
或许,香飘飘破局的关键在于“取舍”二字。
产品端需放弃“全品类覆盖”幻想,突出自身产品叙事性。渠道端要彻底改革经销商体系,同时深化与零食量贩头部系统的定制化合作。
香飘飘需跳出“代言人依赖症”,通过内容共创与场景体验重建年轻用户连接,最终实现从产品矩阵到品牌能力的全面重构。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