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市第三医院眼特殊检查室的灯光下,张树军俯身调整仪器,额前垂落的一缕白发在灯光里格外刺目,才四十多岁,霜雪便已覆盖他的头顶。这是时光刻下的勋章,更是他二十四年如一日为他人守护光明的无言印记。

邯郸市第三医院眼特殊检查室副主任张树军
梦想种子萌发:引路淬炼,仁心染霜映初心
河北武安的小山村是张树军梦想的起点。幼年频繁出入医院陪伴生病的母亲,那焦灼的无助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成为一名医生,成为别人困境中的力量。1999年,中专临床医学毕业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部队熔炉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2002年,党旗下庄严宣誓的誓言,从此融入血脉。2005年退伍,他来到邯郸市第三医院。当专业方向转向眼科时,他毅然拥抱了挑战。临床医学的底子远远不够,眼科是另一片浩瀚深海。从此,专业书籍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连吃饭时间也被征用——馒头就着书本上的医学图谱下咽,知识的“滋味”成了他唯一的佐餐。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只是起点,他挤出一切时间攻读本科,并在2018年赴北京同仁医院进修。
在探索光明的路上,张树军的老师总是要求他“不许先提问,要先去查阅大量资料,查不到再问”。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锤炼了他独立思考的硬功,也把“耐心”与“全心”服务的医者之道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白发,或许就是无数个为疑难病症彻夜翻书、推敲琢磨的深夜悄然染就的。

张树军2024年在全国眼底病学术交流会议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疑难病例讨论作汇报
显微镜下的星辰大海:精研不辍,筑牢生命防线
显微镜下的世界,是张树军倾注心血的星辰大海。他深知,每一帧影像背后,都悬系着一个家庭的悲欢、一片世界的明暗。这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光都给了对专业的精研与探索。三十多本翻烂的专业著作,十万余字凝结心血的病例笔记,无声诉说着无数个被灯光漂白的夜晚。这份近乎偏执的投入,最终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参与省市科研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珍贵的儿童眼底影像被权威专著收录。
2024年,面对一种少见的眼底顽疾,他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历时一年,运用尖端技术,首次完整揭示了该疾病从萌芽到愈后的影像密码。这份报告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并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引发强烈共鸣。
也是在这一年,他和团队取得一项重大发现,敏锐地从影像检查结果中发现一种从未被记载的眼底病变。他和团队系统揭示了其独特的影像学特征。2024年在全国眼底病学术交流会议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疑难病例讨论详细汇报时,会场先是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反响。最终,这种疾病在国内被首次命名为“特发性周边鱼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那一刻,所有伏案钻研的寂寞、那些悄然增多的白发,都化作了照亮医学盲区的璀璨星光。

患者为张树军赠送锦旗
方寸诊室见真情:以心换心,温暖照亮求医路
在方寸诊室,张树军将“以患为中心”的信条化作春风。他主导搭建了省内首家眼科影像阅片诊断中心和远程会诊平台,将国家级眼科资源“云端”送至基层。2024年,精准分析眼底影像超过3.2万例,实现“零差错”的硬核承诺——这份精准,是他们对“生命所系,健康相托”誓言的无声守护。
技术精准是基础,人心温暖才是良药。面对焦虑的患者,他总是俯下身,用最平实的语言耐心讲解。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当天拿到报告,他和团队习惯了“披星戴月”,高峰期加班至晚上七八点成为常态。2024年寒冬,为了优化流程,他连续一周蹲守候诊区,默默观察、掐表计算每个环节的卡顿。最终改进叫号系统,患者候诊时间缩短了40%。他们还制作可视化流程短视频,单次检查时间缩短了30%,科室成立2年来,患者满意率达100%。诊室墙上,“检查诊断最认真、不是亲人胜亲人”的锦旗无声诉说着患者的信任之情。

张树军父母捐出300个护目镜,支援一线
无言大爱是支撑:家国情怀,奉献中见赤诚
然而,“舍小家顾大家”这六个字,对张树军而言重若千钧。当爱人重病、血小板降至危急值,他正为筹建远程平台奔忙,只能在电话里听着她虚弱的声音心如刀绞;女儿发烧等他深夜归家,孩子已在沙发上蜷缩着睡去,脸上泪痕未干;儿子懂事地说“爸爸,妈妈说了,你啥也不用管,专心上班就行”……“家对你来说,就像个旅馆”——家人的心疼与埋怨,是他心底最深的酸楚与亏欠。科室成立后的两个春节,他都主动值守,只为让年轻同事回家团圆。守护“大家”的安康,让更多“小家”得以团聚,他责无旁贷。
2020年疫情期间,防护物资紧缺。得知医院急需护目镜,在老家经营小店的父母,毅然捐出店里仅存的300个护目镜:“儿子在前线,我们帮不上别的,这个必须捐!”当他和同事们戴上这些带着父母体温的护目镜,血脉相连的守望在那一刻凝成了最坚实的铠甲。

张树军认真为患者检查
以身为炬践使命:荣誉为鞭,初心如磐点亮光明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师”“美丽医护”“抗疫医师”……组织授予的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张树军抚过鬓边早生的华发,目光依然沉静坚定。显微镜下的方寸之地,是他安放生命热忱的辽阔舞台;患者眼底的细微变化,是他毕生求索的星辰大海。
那满头白发,是他燃烧生命守护光明的印记——每一根银丝,都曾浸透深夜的灯光,都曾映照患者的期待,都默默诉说着一位医者以身为炬、在他人视界的至暗处永不熄灭地点灯的故事。(杜俊利)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