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首届武安菜传承与发展论坛暨贡献人物表彰会”在六合居——武安菜研发基地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我爱武安 我为武安菜代言”为主题,活动的宗旨是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内涵挖掘和保护,培养餐饮文化和技艺传承梯队,发展创新传统烹饪技艺,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本次活动由邯郸市住宿和餐饮行业协会主办,武安市旅游行业协会、武安市餐饮行业协会协办,六合居—武安菜研发基地承办。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邯郸市商务局和武安市商务局有关领导及邯郸市住宿和餐饮行业协会、河北省冀菜研究院邯郸分院、武安神钲书院、武安市书法家协会、武安市餐饮行业协会、武安市摄影家协会、武安神钲志谱社、武安市政协、武安市旅游行业协会、河北美食林集团公司、邯郸美食林餐饮公司、武安菜研发基地各相关领导和贵宾,以及《洺风食俗——品读武安饮食文化》作者、邯郸市住宿和餐饮行业协会的各位常务副会长及各委员会各分会的负责人和新闻媒体等一百余人到会。
河北美食林集团副总经理罗红军在致欢迎词中,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为武安菜传承、创新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人物表示诚挚的祝贺!向全市的行业人士及广大消费者对美食林集团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邯郸市住宿和餐饮行业协会会长赵亭、武安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向、武安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侯文军、邯郸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刘永峰先后在表彰会上进行致辞。大家一致认为,表彰这些杰出代表人物,既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武安饮食文化传承事业的有力推动。是重视邯郸餐饮文化,振兴地方菜品,弘扬匠人精神,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举,也对充实和完善武安菜的内涵和外延,对邯郸的地方菜,对冀菜乃至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研究,特色挖掘,模式创新,品牌塑造,新市场的开发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邯郸美食林餐饮公司总经理、武安菜研发基地主任张卫东分享了《新武安菜研发的过程与成果》,他提出“武安菜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呼唤”,武安菜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文化、物产与民俗交织的结果,其独特风味与饮食体系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商帮文化、自然地理与时代变迁的印记。同时,在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武安美食也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武安菜将继续以美食为媒介,讲述地方故事,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成为一张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地域文化名片。现场所分享的研发成果引发与会者对传统美食当代新生的深度思考。
《洺风食俗——品读武安饮食文化》作者白丽萍、河北冀菜研究院邯郸分院院长方峰军、武安神钲书院院长安秋生,三位武安饮食文化专家围绕武安饮食文化脉络、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展开论坛。白丽萍以品读武安饮食文化《洺风食俗——品读武安饮食文化》这本书为切入点,从“我看见”剖析武安菜背后的民俗基因;方峰军从武安美食的文化根基与资源优势出发,解读武安地方风味美食产业发展目标与愿景;安秋生综述武安饮食文化,追溯武安菜的千年积淀,三位专家的论坛分享为武安饮食文化研究填补了重要空白。
活动现场隆重举行“武安菜传承与发展人物奖”、“武安菜传承与发展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这次表彰的杰出人物,多是餐饮业相关有影响力的人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安地域食材行业人物、武安文旅行业代表、武安文化的专家学者等长期以来在武安菜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历史贡献的行业代表。这些获奖者从不同维度诠释着武安菜的精髓:守护者、奠基者、推广者、记录者,彰显了文化与美食交融的力量。
武安菜以武安山区物产为基础,融合太行山东麓农耕文化与民间智慧,注重就地取材、粗粮细作,讲究咸香醇厚、滋味浓郁,善用炖、焖、烩等烹饪技法,是邯郸菜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安菜是冀南山区饮食文化的缩影,以质朴、醇厚、接地气为标签,既是地方风物的舌尖呈现,也是武安人生活哲学的味觉表达。
美食林集团旗下六合居餐饮积极学习武安地方文化历史,结合当前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传承和创新武安当地特色菜品,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方向,努力成为邯郸传承和发展新武安菜的融合店、特色店,为弘扬武安饮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武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韩增富向六合居——研发基地赠送亲笔题字《武安菜》,也是为未来六合居编辑《武安菜》一书题写书名。笔力雄浑的书法作品寄托着对武安菜“传承技艺、香飘四海”的深切期许。活动尾声,出席大会的领导及嘉宾共同在六合居品鉴武安菜,从伯延熏肉、通乐驴肉等非遗美食到融合创新的现代菜品,全方位展现了武安菜“守正创新”的发展成果。
未来,武安菜将以“传承根基、创新驱动、文化铸魂”为路径,持续擦亮这张承载千年底蕴的地方美食名片,让武安味道走向全国、飘香世界。(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