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邯郸日报 > 正文

河北邯郸张海增:一粒种子的共富密码

来源:邯郸日报编辑: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文科发布时间:2025-06-09 14:31:38

  在冀南平原的馆陶县寿东村,一片片金黄的麦田旁,矗立着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粮画小镇。这里是中国粮食画之乡,也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作为这场变革的领航者,馆陶县海增粮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增,用一粒粒种子串起了一条“非遗传承+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的神奇链条。

  从濒危技艺到支柱产业:一颗种子的觉醒

  1980年,张海增出生于馆陶县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代的他痴迷于色彩与线条,1996年考入山东菏泽音乐职业中专学习工艺美术。毕业后,他在广州广告公司崭露头角,月薪过万的生活令人艳羡。然而2004年,这个本该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突然辞职返乡,回到老家钻研粮食画。“从小看着母亲用五谷拼贴年画,总觉得这门手艺不该失传。”他回忆道,“那时候就想,要是能让粮食变成艺术品,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让乡亲们赚到钱。”

  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没有场地,他就把自家院子改造成工作室;缺乏经验,便自学植物学知识,尝试数十种谷物的防腐处理技术。“最难的是让种子保持色泽和形状。”张海增指着展厅里金灿灿的《猛虎图》说,“你看这幅画里的麦粒,必须经过脱壳、浸泡、烘干等十几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发霉变色。”

  十年磨一剑,张海增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2010年,他创办海增粮艺公司,立下誓言:“要让粮画活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凭借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创新,公司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2014年,公司的粮画作品《胡服骑射》《古战东》被河北省文史馆收藏;2017年,公司被授予“中国粮画之乡”称号,张海增本人也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龙头+基地+农户”:小粮画托起致富梦

  2014年,馆陶县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号召。张海增敏锐地抓住机遇,在寿东村投资1800万元打造粮画小镇,将废弃宅基地改造成粮画工坊,首创“公司+农户”模式:免费培训村民,提供原材料并保底回收成品。

  “一开始村民都不信,‘种粮食还能挣钱?’”张海增笑道。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手把手教技术。村民李怀香至今记得第一次拿到70元工钱的场景:“那天我特意买了件新衣服,觉得日子有奔头了!”如今,寿东村及周边300多户农户参与粮画制作,昔日的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随着粮画名气渐响,张海增的目光投向更远处。2017年,粮画小镇跻身国家4A级景区,展览馆里80万粒种子拼接的《清明上河图》令游客叹为观止。如今,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旺季日销售额突破12万元。“粮画不能只是墙上挂的装饰,更要成为活的文化体验。”张海增指着粮画小镇的研学基地说,“我们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粮画,感受农耕文明的魅力。”

  在张海增的推动下,粮画小镇衍生出更多新业态:粮画研学基地吸引8万学子体验农耕文明,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破千万,粮画主题民宿“一房难求”。“去年中秋,我们举办粮画灯会,用五谷制作生肖灯,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他自豪地说。“中欧班列的货柜里,装着咱农民的粮画作品,这叫文化出海!”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在张海增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让每一粒种子都有价值”。这份初心正在变为现实:公司年均发放工资800万元,培养出省级工艺大师12人;粮画产业带动馆陶县形成布糊画、秸秆画等10余个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格局。

  “一个人富不算成功,一群人富才是本事。”秉持这样的理念,张海增将粮画技艺送进全县60多所中小学课堂,设立“粮画奖学金”激励青少年传承非遗。更令人振奋的是,日前文旅部公布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名单,张海增成功入选。“这是荣誉,更是责任。”他激动地说,“未来,我想建一座粮食画主题公园,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艺术,还能亲手体验农耕文化。”

  从濒危技艺到年产值超千万的文化产业,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张海增用二十年光阴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让文化扎根土地,让技艺造福百姓”的坚守中。正如那幅悬挂在公司展厅的《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在诉说着共同富裕的传奇。(安小龙)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