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90后在写字楼里敲击键盘时,邯郸武安青年王江宁却选择在田埂上书写青春——从都市白领到田间农夫,他带着对土地的热望,把热带火龙果种进北方大棚,用创新思维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农业王国”。这个曾被质疑“放着铁饭碗不要”的年轻人,如今让200亩土地焕发新生,更让乡土特产通过直播间火遍全国。
弃“稳”从农 点燃乡土情怀的创业梦
2010年,捧着大学文凭的王江宁端着城市“铁饭碗”,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一次看着儿子手捧火龙果灿烂的笑容,那一刻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为什么不能让家乡的土地上,也长出这样鲜艳诱人的火龙果呢?”一颗创业的种子便在他的心底悄然种下。
工作之余,王江宁毅然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考察之路。他先后奔赴海南和山东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不辞辛劳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2016年,对于王江宁来说,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怀揣着8万元贷款的“农业小白”,在邯郸成安租下了一亩半的大棚,试种火龙果。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北方冬夜零下10℃的低温,险些摧毁首批果苗。他裹着棉被守在大棚,日夜调试温控设备,与技术员交流到深夜,对着农技书研究到凌晨。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坚持,他终于成功地让热带的“娇小姐”——火龙果,在北方的土地扎下了根。
多元种植 打造丰富的田园生态
随着事业版图不断向外延展,王江宁将目光投向了家乡武安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为此,他踏上外出学习的征程,带回了各类种子,开启了一场在北方土地上的农业创新之旅。
“咱北方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火龙果,甜度能比南方高出3度哩!”王江宁的大棚里,一人高的火龙果树果实累累,一年6茬采收期从盛夏延续到寒冬。他不仅种出优质火龙果,更巧妙地延伸了产业链——将火龙果枝条精心培育成种苗出售。凭借着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新举措,一亩大棚的年收益轻松突破2万元。
在以红心火龙果为主打产品的基础上,王江宁的农场就像一个神奇的“生态万花筒”,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草莓地里,游客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颗颗色泽鲜艳的草莓;水果玉米地里,饱满鲜嫩的玉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吸引着游客们好奇地前来探寻、品尝;还有那茁壮成长的无花果树,以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有机蔬菜,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舒展着枝叶,汲取着养分。
在发展多元种植的同时,王江宁还积极探索立体农业模式,让“种植+养殖”在这里完美融合。散养土鸡在田垄踱步,产生的鸡粪则化作了有机肥,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王江宁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智慧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独创了“南果北种+立体套养”的全新模式。如今,站在伯延农场的田头,15个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从最初的艰难摸索到如今200亩的规模,王江宁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他将曾经被嘲笑“异想天开”的创业梦,变成了枝头的硕果。
智慧赋能 农产品的华丽转身
身为年轻人,王江宁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怀揣着长远的发展眼光,敢于大胆尝试,在农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
2023年,他敏锐地将目光聚焦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决定寻找加工厂进行代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在他的努力下,50亩辣椒田产出的辣椒被精心加工成香气四溢的蒜蓉辣椒酱,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成为当地超市供不应求的“断货王”。
今年,他又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田埂间那最朴实无华的武安小米。他大胆创新,将小米制成了风味独特的小米茶、酥脆可口的小米锅巴等多样化的产品。这些产品也通过快递正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武安小米的独特魅力。
夏季来临,他又萌生出一个新奇大胆的创意——用小米酿造啤酒。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取经,不厌其烦地反复调试配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色泽诱人的琥珀色武安小米精酿啤酒摆上武安商超的货架时,那细腻绵密的泡沫中升腾而起的,不仅仅是谷物醇厚的香气,更是一位新农人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魄力,以及对家乡农产品的热爱与执着。
云端卖货 让乡土货走向全国
“家人们看,我们啤酒是用小米精酿而成,口感细腻!”镜头前的王江宁穿着工装裤,笑容满面地向直播间的观众热情介绍着手中的武安小米精酿啤酒。
自全市“一品一播”工作开展以来,极具商业头脑的王江宁迅速捕捉到了新机遇,他果断紧跟时代浪潮,变身带货主播。在他的直播间里,不仅有自家的火龙果、草莓,还有村里的玉米糁、花椒、小米等特产。凭借对产品的了解、真诚的讲解和对节奏的把控,他的直播间人气高涨,单场最高卖出30万元农产品。曾经深山里的“土疙瘩”,成了全国网友购物车里的“香饽饽”。
如今,不满足于现状的王江宁又有了新的计划,他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冷链仓库。“我要让咱北方的火龙果搭乘电商的快车,在72小时内就能新鲜地送到沿海城市消费者的手中。”王江宁眼神坚定地说道。
带动乡邻 田埂上的青春担当
随着王江宁的农场日益壮大,它不仅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农业基地,更成为了周边村民们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农场的日常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秉持着回馈乡土的初心,王江宁优先雇佣周边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如今,数十位乡亲在农场的大棚里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每年增收1至2万元。
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感慨地说道:“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80块钱,一个月算下来也有两千多呢。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看着老人和孩子,可比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强多了!”李大姐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乡亲们的心声。
夕阳洒在大棚上,王江宁蹲下查看新栽果苗。这个90后新农人,如同他种的火龙果,在北方土地上生根结果,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红火”人生。(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