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邯郸南沿村总校南桥小学的科学课堂与教研活动中,一场关于“声音与听觉”的科学盛宴刚刚落幕。侯老师的《怎样听到声音》公开课,不仅让四年级学子沉浸在探究的乐趣中,更引发了校内科组教师的深度研讨。
课堂伊始,鸟鸣、流水、汽车鸣笛等声音在教室回荡。“这些声音如何进入我们的耳朵?我们又为何能‘听懂’它们?”侯曼老师的提问,瞬间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满格启动”,自然引出“怎样听到声音”的探究主题。解构耳的秘密,实验见真知 侯老师借助耳结构模型和动态课件,清晰拆解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等结构的功能。当讲到“鼓膜振动是听声的关键”时,她带领学生用金属丝圆环和肥皂水制作“模拟鼓膜”,孩子们对着肥皂膜说话,亲眼见证膜面随声音振动的瞬间,对“鼓膜的作用”恍然大悟。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自制听诊器环节。用气球、漏斗、乳胶管组装的简易听诊器,让他们清晰听到同伴的心跳声。侯曼老师顺势讲解“膜腔振动+气体传递+窄腔放大”的原理,将“助听工具的科学逻辑”具象化。
课后,南沿村总校科学组教师围绕课堂展开深度点评,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素养培养等角度各抒己见。总校主抓教学业务葛校长总结,今天的公开课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讨样本。实验与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的核心载体,既要看到课堂中的亮点尝试,更要重视当前存在的“不充分”问题。后续希望教师团队强化“课前预设”,把实验流程、合作规则细化到每一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设计分层任务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注重“课后沉淀”,将本次课的问题转化为教研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打磨实操型课堂,真正让学生在实验中长本领、在合作中共成长。
侯老师的《怎样听到声音》公开课,是一次“以生为本,以探究为核”的科学教学实践。它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与思考中理解了“听声的奥秘”,更通过教研点评的碰撞,为校内科组教师提供了“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素养”的思考范本。 (郑宏伟)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