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山村美了,百姓富了——邯郸涉县上偏凉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0-04-10 09:32:24

  太行山上春风拂面。近日,在涉县县城西北处的山脚下,涉城镇上偏凉村村民正抢种果苗,扶正、培土、压实,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这一片是梨树,那一片是苹果树。全部果苗种植完成后,这里将是一个350亩的采摘园。”上偏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吕学海说,“等树下种上药材、红薯,让俺村也过上‘树上是银行,树下是宝藏’的好光景。”

  上偏凉村紧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年来修建道路8条、12.5公里,荒山绿化1200亩,栽植树苗13万株,建起一个带两层车库的大广场,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民抢种果树。

  老骥伏枥,建设家乡

  上偏凉村共有280户,不到千人。多年来,该村集体收入微薄,人均收入不高,整体比较落后。2017年3月,吕学海从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岗位上退休后,回到村里任第一书记,挑起建设家乡的重担。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支援家乡建设义不容辞。”当年已66岁的吕学海不顾家人反对,一人回到村里。然而,上偏凉村的情况远比预想的要差。通往村里的井中公路破烂不堪,环村路也是断头路,水渠年久失修,暗藏隐患。村里仅有的一个小广场在“7·19”大水中冲毁。村集体不但没有积累,还欠外债40多万元。

  有村民对吕学海说,“这穷村就是老天爷也不行,你回来干啥?”

  面对家乡的境况,吕学海没有退缩。曾担任过镇长、乡党委书记的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办法总比困难多。吕学海与村两委、党员一一见面,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转变观念,放胆一搏。

  “把一个村当作企业来管理,把一项项工作当成战斗来打,这是上偏凉村两委几年来收获颇丰的独有体会。”吕学海说,就像八路军打响堂铺战役,抓住关键,集中攻坚。

  广场一角。

  修通道路,畅通出行

  记者进村时看到,通向村里的柏油路蜿蜒而上,两侧的林带错落有致,村里的道路也有模有样,太阳能路灯林立,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三年前,道路坎坷是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村里决定先进行道路攻坚。

  修路需要大量资金,没钱怎么办?吕学海看到,在漳河清淤工程中挖出的大量沙砾堆积在河床两侧,心中便有了主意。经有关部门同意,将200多方的沙砾运到村里,用大筛子将沙砾分选后,大卵石砌了村道堰子,小卵石和沙子全部浆砌了水渠,整个工程仅买了点水泥。

  “就说环村路那道大堰,如果买石头少说也得2万元,用河卵石浆砌,花费不到4000元。”村支委吕海田说。

  修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该村把干部群众像部队一样进行编制,集中人马,村民有力的出力,有机械的出机械,三马车、四轮车、挖掘机,还有一些排子车都调来了。为了让劳力们吃好饭,年满七旬的耿金霞和郭巧英,每天早上三点起床做饭,熬粥、烙饼,变着花样做。

  就这样,村里的路或硬化,或油化,多路并进,即修即通,完成了12.5公里的任务,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新建成的连心广场。

  建设广场,一举多得

  文化广场修复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另一项攻坚任务。上偏凉文化广场原是一个小广场,在“7·19”大水中被毁严重,围墙摇摇欲坠。村两委会议研究决定,把原来的广场和旁边堆垃圾的二亩多深沟改造成一个大广场。利用空间落差,下两层是地下车库,三层是广场,这样不仅能提升村容村貌,又能解决村里愈发严重的停车难问题。

  经过预算,三层共7500平方米,投资需700多万元。干还是不干?全村人犹豫起来。村两委认为,如果不放胆一搏,还是“等靠要”,广场恐怕一辈子也建不起来。他们决心背水一战。

  上偏凉人敢打敢干。村两委带头垫资出力,家家户户义务投工投劳。施工现场每天40多人,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县里对井中公路改造时,有心的吕学海将挖出的2000多方废水泥块拉到村里空地上。修广场时,这些废水泥块全部派上了用场,节约了大量资金。

  从2017年5月开工,到12月基本完工。激战7个月,210天,打小井64眼,用钢筋300多吨,水泥400多万,砌垒挡墙5000多方,租用模具等6万多件。新建成的文化广场被命名为“连心广场”。

  “平时大家在这跳舞、唱戏、说书、下棋、看电影,可热闹了。”已过耄耋之年的吕相元总喜欢到广场上活动。连心广场的建成,调动了村民文化活动的热情,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生态攻坚,产业富民

  吕学海说,上偏凉村要致富,必须继续用“过日子的心念,虎下山的劲头”,抢抓生态攻坚,培育富民产业。该村把植树、绿化、增收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自2017年3月打响五台山绿化之战开始,上偏凉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作为,带领广大村民绿化荒山、绿化村庄、绿化庭院。去年正月十五刚过,村里就找来挖机,对一沟两坡、道路两旁,种植各种树木5000余棵。不少农户把多年不种的荒地全部种上核桃树,尤其是荒面沟一带,老树新树争荣竞秀、郁郁葱葱。三年来,该村绿化荒山1200亩,栽植各种树苗13万株,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植下一片又一片绿色。

  “复工复产后,村民起早贪黑,已连续栽果苗200多亩。”果树种植小组长吕晚太说,村民干劲不能松,必须赶着时节把350亩全部种上。今年,上偏凉村在将四周荒山全部绿化的基础上,又将村后井中公路两侧的土地全部流转,集中连片建设苹果园、梨园、枣园等,并在树下间种中药材、红薯,形成特色产业。

  观念一变,黄金万两。为培育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该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并聘请退休在家的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吕保廷担任技术顾问。吕保廷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亩均年收入不到千元,还不排除买种子、化肥的钱。现在种果树,亩均年收入可到一万元,预计两三年可产生经济效益。

  水资源短缺是该村的大难题,如今村头的凉爽水库正在建设之中。等水库投用后,该村水文条件、生态环境都可大为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将再现上世纪70年代“渠水满山流,全村庆丰收”的盛景。

  吕学海指着远方说,在建的凤凰山隧道修到了家门口,把县城与村里的距离缩短到2公里,这里将是涉县的后花园、采摘园,何愁明日不致富。

  邯报融媒体记者 成军刚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