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国家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6月22日,是运河申遗成功6周年的日子。这一天,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特举办“我家门前有条河——运河文化博物馆学习交流活动”,走进阳谷,再次感受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后来到阳谷七级下闸、七级码头、七级古街、阿城下闸、荆门下闸、张秋码头、张秋水门桥、张秋关帝庙(山陕会馆)、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进行交流学习。
“明清时期,阳谷的张秋、七级、阿城是山东运河沿线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它们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数百年的辉煌与繁荣。”原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孙淮生介绍。除了交通优势外,明清政府在张秋设立水次兑军仓与管河郎中,在阿城设立盐税分司,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运河沿线城镇的政治地位。随着清末运河淤塞、黄河改道以及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张秋等运河沿线城镇也逐渐没落。
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大家对京杭大运河阳谷段保护现状、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个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