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清明节与邯郸之缘

来源:邯郸晚报发布时间:2024-04-07 16:19:06

  “采兰时节近清明,朝野欢娱值太平……一觉邯郸悟此生。把酒花前须醉倒……”这是宋代宰相张商英在清明节写下的邯郸名诗。诗人以“屈原采兰”的典故,思慕先贤,描绘时近清明,朝野上下一派欢歌的太平盛景。把酒花前须醉倒,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在邯郸成语典故“黄粱美梦”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时空交织,因缘际会,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与邯郸有着哪些不解之缘呢?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记载:“秦始皇初置寒食。”认为出生在邯郸的秦始皇曾亲自颁布律令,最早设置寒食节。而寒食节正是清明节的前身。

  先说寒食,顾名思义,此日不生炊烟,只吃冷食,亦称禁烟节、冷食节。西汉刘向《新序》记载:晋国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历程,多亏了以赵衰、介子推为代表的贤良辅佐,最终返回家乡,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晋文公大赏功臣,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晋文公苦尽甘来、养尊处优,然而面对美食珍馐却毫无食欲,他心底怀念流亡期间,濒临饿死时的“肉羹”,真是人间至味!晋文公猛然醒悟,那可是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啊!晋文公懊悔不已,居然忘记了封赏“割肉奉君”的大功臣。然而,介子推颇有士人风骨,不受其高官厚禄,早与老母隐居介山之中。晋文公焚火逼其出山受赏,不料介子推与老母皆不愿出山而焚于火中。

  庄子与屈原,对此感慨良多。《庄子·杂篇·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楚辞·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忠心的介子推甘愿抱着树站着被烧死,晋文公省悟后派人将他访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封了介山而禁止采樵,报答他大恩大德的优厚。)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想起故旧多年的亲身同伴,便穿起白色丧服痛哭泪流。)”

  其实,以赵衰、介子推为代表的“晋文公五贤士”或孤身从龙,或出谋划策,或举剑护驾,或割肉献主,皆具春秋大义、辞让风骨。比如:介子推的同伴赵衰,也曾将唾手可得的相国之位三次让给贤人,并没有因为一己私欲而堵塞举贤之路。《国语》记载,晋文公感慨:“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后来,赵衰的后代开创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介子推的事迹演化成为寒食节。东汉桓谭《新论·离事》:“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为了纪念介子推,百姓们不生炊烟,只吃冷食,民间称之为禁烟节、冷食节。

  秦始皇初置寒食,正式将其列为大秦律令,颁布全国。秦始皇此举用心良苦,在于彰显介子推之忠孝节义,开秦代风气之先。可贵的是,秦始皇躬身亲为,吸取了晋文公的历史镜鉴,终其一生,从未妄杀一个开国功臣。这一点超越了晋文公、越王勾践,乃至身后的刘邦、朱元璋。

  然而,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后汉书·周举传》:“士民每冬,一月寒食,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汉朝的寒食长达一月,隆冬无火,老小体弱者不堪其苦而损伤性命,这也是介子推万万想不到的。

  到了三国时代,曹操营建王都——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曹操目睹东汉战乱的悲怆场景,写下《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时,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以远见卓识,力排众议,纠正寒食节的风俗之弊,在邺城颁布《禁绝火令》:“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然而,移风易俗,殊非易事,仍有许多不念民间疾苦的守旧派,打着纪念介子推的旗号,反对“生火煮饭吃热食”。曹操当面予以反驳:“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推独为寒食,岂不悖乎!”曹操绝妙的逻辑反击:既然你们要纪念介子推,坚持绝火寒食一个月,那么也请纪念一下沉江而死的伍子胥吧,你们谁也不要喝水,看谁能坚持一个月?

  晋代史学家陆翙写过一本专门记载历代王朝建都邺城的史书《邺中记》:“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在曹操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终于将汉代寒食一月缩短为三日。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又以邺城建都,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与曹操英雄所见略同,都选择邺城建都、普禁寒食。后来,天降冰雹,大如鸡蛋。石勒听闻是因普禁寒食引发的天灾,于是审时度势,通权达变,下令介山仍恢复寒食,天下则不必皆寒食。

  寒食二字,孕育智慧。《吕氏春秋》:“衣人在寒,食人在饥。投虎千金,不如一豚肩。”人寒冷时,送衣服;人饥饿时,送食物。切不可颠倒顺序。比喻乐善助人要选中最佳的时机与方法。曹操与石勒因时制宜,重新规范了寒食节的民俗,移风易俗,兴利除弊,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荆楚岁时记》:“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当知三月三为寒食清明之节。相传,介子推曾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将寒食与清明天然结合。洞悉了寒食典故,清明则豁然开朗。《齐民要术》:“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寒食与清明合并,约定成俗。正如唐玄宗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苏轼《徐使君分新火》:“临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清明时节开封民间的市井盛况。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元日、寒食、冬至,是此三节最重。”可见寒食为宋代三大节日之一,与冬至、元旦比肩。

  从赵国文学家荀子的《蚕赋》得知,采桑养蚕这一清明习俗已在邯郸流传千年。《古今图书集成》:“三月,采桑清明,插柳踏青。”《四民月令》:“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水经注》:“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后赵皇帝石虎在邺城建起临漳宫,广植桑树。三月三日清明节,石虎与皇后及夫人采桑养蚕,漳水荡漾,盛况空前。

  听惯了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何妨欣赏一番宋代苏轼的“邯郸寒食诗”:吾兄喜酒人,今汝亦能饮。一杯归诵此,万事邯郸枕。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竹笥与练裙,随时毕婚嫁。无事若相思,征鞍还一跨。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