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消费 > 正文

夏日防虫大作战:皮肤科医生教你蜱虫与蠓虫防护攻略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5-06-03 12:22:59

  “女儿摘草莓时被虫咬伤...”“身上奇痒无比的包,可能不是蚊子干的...”最近这类被小虫叮咬的新闻屡见不鲜,让大家对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东西”心有余悸。那夏季究竟有哪些常见小虫需要我们严加防范,又应该如何防范呢?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艳萍提醒您“随着气温升高,蜱虫和蠓虫开始活跃,掌握防护知识刻不容缓!”

  微信图片_20250519161737-2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艳萍

  蜱虫:草丛中的“潜伏者”

  蜱虫俗名“草爬子”“狗豆子”,不吸血时如芝麻大小,吸饱血后胀大如黄豆粒。每年4至9月是它们的活跃期,常潜伏在草地、灌木丛等区域。它们虽不会飞跳,却会趁宿主经过时,迅速附着在头皮、耳后等皮肤薄弱处。

  16bebb88-6a68-4191-922f-1a14268477a5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蜱虫是危险的病媒生物,可传播40余种病原体。被叮咬后,多数人会出现局部过敏、溃疡等症状,表现为瘙痒、红肿、水疱等。若蜱虫携带特殊病原体,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IMG_256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蠓虫:微小却“致命”的瘙痒制造者

  蠓虫体型微小,1-5毫米,最小的仅有0.7mm,却有着超强“战斗力”。喜欢在草木茂盛、潮湿的地方滋生,像水塘、污水沟都是它们的繁殖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蠓虫叮咬人时注入的唾液,会引发皮肤红肿、瘙痒、灼痛,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部分人还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出现全身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

  四招预防,远离虫扰

  

  1. 穿着防护
日常出行和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选择浅色、轻薄透气的衣物,避免穿凉鞋,降低被叮咬风险。

 

  

  1. 善用驱蚊剂
含避蚊胺(DEET)等成分的驱蚊剂,对蜱虫、蠓虫有防护作用。户外活动前,按说明进行涂抹或喷洒在暴露皮肤,出汗、游泳后及时补涂。给儿童使用时,注意选择合适浓度产品,避开眼、口。

 

  1748329590903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1. 环境整治
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及时倒掉花盆托盘、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并清洗。安装细密纱窗纱门,定期检查更换破损纱网,阻挡蠓虫进入。

 

  1748329452959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避免在蜱虫易出没的草地、灌木丛长时间停留,定期为宠物除虫。

  1748329503356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1. 户外出行注意
去野外活动前,需要提前做好攻略,了解目的地环境,避开蜱虫、蠓虫密集区域。活动时不要随意在草地躺卧,不在草丛晾晒衣物。结束后,应仔细检查身体、衣物和宠物,重点查看头皮、腋窝等部位。

 

  被叮咬后别慌张,科学处理很重要

  发现蜱虫叮咬在皮肤上,切忌直接生拉硬拽,蜱虫口器叮咬较深,如果蜱虫身体被揪掉残留口器在皮肤深处,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才能去掉。推荐使用一些高浓度酒精或者其他药物滴在蜱虫身上,使其麻醉后自动松开口器,从皮肤上自然脱落之后再用碘伏消毒。若清除后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及时就医并告知叮咬史。

  IMG_256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信删除

  被蠓虫叮咬,可用肥皂水清洗缓解症状,如果出现全身性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最后,杨艳萍主任提醒:“至此端午小长假到来之际,无论户外遭遇哪种虫咬,在出现较严重皮肤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希望大家户外做好防护,远离虫扰,享受健康快乐的出游时光!”

  广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