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闻网邯郸讯(金洪斌 金艳军 葛欣)“老有所依,壮有所事,小有所养”一直是前大移庄村村庄建设的理想目标。老人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青壮是经济发展的筋骨,孩童是未来延续的血脉。只有促进三者协同共振,才能破解当下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困境,让村庄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共同体。
食堂的菜单每周都会公示,且都是经过村医的营养评估。还会专门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群体,准备了低盐低脂餐。在饭后,老人还可以测量血压,随时监测血压数据。对于容易忘记按时服药的老人,还会提醒服药时间。
更重要的是,食堂可以成为情感寄托的“精神驿站”。在饭前,在院子里晒太阳、下象棋,等着开饭时的家长里短。饭后,组织大家观看戏曲和电影。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年轻人,增强文化传承,比如现在年轻人普遍不会做针线活,老人可以将针线活的手艺传承给年轻人。这样的互助式大食堂不单单是单纯的吃饭场所,而是用烟火气织就的“银发朋友圈”。
农村中存在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部分独居、行动不便的村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年轻人外出务工后,老人独自做饭可能存在食材采购不便、烹饪能力下降、餐食营养单一等情况,甚至因疏于照顾出现饮食不规律、安全隐患(如用火、用电)等问题。互助式大食堂通过集中供应餐食,能为他们提供便捷、安全的饮食保障,直接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让村民尤其是老年人能吃上热乎、营养的饭菜,提升生活幸福感。
当年轻人看到父母在食堂吃得好、有人陪,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减少了30%,可以放心、安心地在外工作。此外,食堂还能提供村内留守儿童写作业的地方,真正形成“老幼共融”的温馨场景。
“互助式”是食堂的核心特色,由村民共同参与管理,比如村民轮流帮忙备餐或自愿捐赠食材、参与食堂维护等。“低龄助高龄”模式,既缓解了人力压力,更激活了乡村互助基因。这种模式打破了农村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化的邻里关系,让村民在互帮互助中重拾“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情谊。
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场所,更成为村民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有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情感疏离,重塑乡村的互助文化和集体认同感。
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互助式大食堂是一种“低成本、可持续”的基层创新实践。它依托村民自治和社会力量参与(如村集体支持、乡贤捐赠等),形成“村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弥补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短板,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通过饮食这一基础需求,带动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互助等多元功能的整合,助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农村社区。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空心化严重的今天,“互助式大食堂”不仅是一碗热饭的承诺,更是对“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