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上午9时许,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16天的12名医护人员首先脱下厚重的隔离防护服,经清洁消毒后,神情坚定地走出隔离区。下午,剩下的6名医护人员在完成和第二梯队的交接任务后,也顺利走出了隔离病房,随后他们需要进行隔离休养。同时,第二梯队18人的医护救治团队经过多次培训后,正式轮换进驻,将继续奋战在抗疫一线!
“留个纪念!”走出隔离病区的邯郸市第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修坤峰以蓝天为背景拍下了一张特写。
“爸爸,你脸上的压痕跟电视上那些叔叔阿姨们的一样”“这就是我们的荣誉证书”16天来修坤峰第一次拨通了与儿子的视频。
1月23日,在感染科主任孙志国带领下,感染科的18人全员到岗进入隔离病房,对医院首例涉武汉发热患者开展防治工作,并完成了峰峰矿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的诊断、治疗和转运任务,打赢了与新冠肺炎的第一场交锋。16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中,防护装备在他们的手腕、脸上、额头上留下了深深压痕,他们也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被防护服湿透全身。
“刚进入隔离区我们也有些不适应,但是有孙主任在,我们就很安心”修坤峰说,每次进入病区前,都需严格按照三级防护要求,穿好洗手衣、换拖鞋、一次性鞋套、一次性帽子、N95口罩、穿隔离衣、无菌手套、穿防护服和戴护目镜,轮换回来还要执行繁琐的消毒步骤,给医护人员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耗费了许多时间,是孙志国主任一遍一遍叮嘱每一个人要严格做好防护,并利用微信建立了“快速联动群”和“专家组讨论群”,及时将患者的病情、诊断情况在群里公布,护士在穿防护服时就能熟悉患者的病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老大哥是我们的榜样” 修坤峰口中的老大哥名叫周金海,副主任医师,今年50多岁,患有肺气肿、慢支,并于2017年切除一个肺叶,但同样坚守在隔离病房,没有享受过特殊待遇。“走进隔离病区的第二天,细致入微的老大哥就和韩玉波医生一起用透明胶带把清洁区和半污染区之间缝隙全部封死,大大降低了被传染的风险”。
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人待在家就是参与,有的人冲在前英勇战斗,医护人员无疑属于后者。16天的时间里,在隔离病区内,他们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为待诊患者采集咽拭子,给患者查体,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我们接触的都是待诊的发热病人”修坤峰说除了给予药物治疗、饮食管理、睡眠管理、并发症处理等,最重要的就是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家人联系不到我会担心的”2月5日,一位有发热现象的患者刚刚走进隔离病区,可能是因为紧张,要回去拿手机充电器。孙志国主任慢慢将病人安抚下来,利用轮换的时间让同事将自己的充电器带给了患者。
“下次再送些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吧”护士长任海英在接过外面送来的物资时嘱咐着。在隔离区里有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孩子的眼睛里总会给人希望”任海英说,隔离区里看到最多的就是裸露的口罩上方的那一双双渴望或是焦虑的眼睛,但孩子的眼神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欢快感。“初次见到孩子时,是被妈妈抱着沉睡着,父母的眼睛里是那样的焦虑无助,我们特意将他们安排了一间宽敞的病房,”于是这间宽敞的病房里不仅隔三差五的会有零食,还会传出孩子的阵阵笑声,孩子成了整个隔离病区的“开心果”更是这里的希望。经过5天的隔离观察,孩子被排除疫情,出院了。“感谢你们!”告别时,孩子父母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水。
不仅仅是孩子那充满希望的眼神,16天的时间里也发生了许多许多温馨的故事。
2月6日,隔离区里的新婚不久的护士王倩与身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爱人郑广学隔空秀了一把恩爱。2月7日,护士李媛媛的宿舍又是爱心四溢。7日深夜,护士李媛媛在查看完最后一位隔离病人后,褪去像宇航员一样的隔离服,深深地吸了两口气,打起十二分精神完成洗漱后朝宿舍方向走去。“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推开宿舍门的一瞬间,李媛媛泪目了!小姐妹们为她送上了独特的生日蛋糕。
“昨天晚上,媛媛报平安的时候,我无意听到了他爱人说等她回家一定补上一个生日聚会,我就跟护士长商量了一下准备给她个惊喜”和李媛媛同寝室的程丽华说,她们用两个烧饼代替了蛋糕,一根火腿代替了蜡烛,做了一个“别致”的蛋糕。“很惊喜,更感动,疫情结束后我要把这张照片做成桌摆,记录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李媛媛说,在隔离区的十几天她们未踏出隔离病房半步,不能与亲人见面,吃住在科室,与外界隔离,每天排班基本是6小时一轮。每天倒休洗漱完,除了和家人互报平安,剩下的就是倒头就睡。但这些都将成为她永生难忘的记忆!
通讯员 张坤 尹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