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多维创新赋能济南乡村振兴的立体实践

来源:济南日报发布时间:2025-09-22 16:09:15

  近年来,济南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和持续性的机制创新,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济南方案”。济南乡村振兴典型发展模式

  济南市在长期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为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党建融合产业模式。济南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用“红色引擎”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比如,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通过“村企联建”机制,联合万邦公司及周边5个村党支部成立“星火”党总支,带领35个合作社成立山楂行业协会,实现冻干山楂占全国高端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成为全国知名的山楂加工集散地。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1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增至160万元。

  连片抱团发展模式。济南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基层实践,创新推行“跨村联建”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针对辖区村庄分散、资源碎片化问题,成立了21个联合党组织。其中,“骇河甜源”联合党委整合徒骇河沿岸6个村居瓜菜种植资源,创设产业发展联络中心,建立瓜菜产业示范种植区和大规模种植区,打造15个瓜菜高标准高温棚,打响“伴春甜”精品西瓜品牌,年产量达1.6万吨,销售收入1700余万元。

  科技赋能农业模式。济南市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机制,通过开展技术集成、推动成果转化和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山东省农科院在济南探索形成了10种科技兴农模式,其中“党组织+专家+合作社”模式已在50个合作社推广应用,入社农户24290户,户均增收2283元。在商河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9万平方米的温室完成智能化改造,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水肥,生产效率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科技渗透已覆盖商河县85.9%的农业生产领域,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40亿元,培育电商企业131家,线上销售大蒜及制品超1.2万吨。

  济南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尽管济南市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结构性、机制性挑战,需要在未来发展中着力破解。

  资源整合深度不足。部分村庄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上仍存在“碎片化”问题,跨区域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尤其在数字农业领域,物联网设备普及率不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不充分。

  产业链水平有待提升。部分乡村特色产业仍以初级种养业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莱芜生姜、商河花卉等特色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才短缺与机制短板问题凸显。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空心化”问题依旧突出。基层农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数字农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同时,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农民难以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济南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针对济南市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结合发展实际和未来趋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深化数字赋能,提升农业全链条效能。第一,加快数字基建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农村5G网络、物联网全覆盖。在商河花卉、章丘草莓等优势产区加快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广“5G+北斗”精准农业应用。设立数字农业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大学等联合攻关智能农机、农业AI等关键技术,推动数字农场建设由点及面扩展。第二,构建全链条数字化体系。依托“泉农通”平台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数据,全面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供应链。推动莱芜生姜产业园等园区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孪生系统。支持商河县花卉产业开发数字化融合应用场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产业整体效能。

  强化产业链整合,推动三产深度融合。第一,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抓好省级设施蔬菜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加强济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莱芜区和章丘区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等产业平台建设。在沿黄区域打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第二,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深化农文旅融合模式,以西石河村、庞家庄村为样板,打造集山楂文化体验、农耕研学、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结合“黄河大集”“园林市集”等特色活动,发展乡村夜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完善人才生态,构建多元协作格局。第一,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继续深化“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进一步扩大“揭榜挂帅”范围,面向高校、企业招募产业振兴“首席专家”。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在区县设立乡村人才学院分院,开展田间课堂实训教学,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第二,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分配模式,通过保底收益、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在跨村联建项目中明确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方案,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升农民主动性、积极性。

  优化政策协同,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第一,加强政策整合与创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农业、产业融合等领域探索政策创新试点,如在济阳区、商河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数字农业集成改革试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第二,深化农村重点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动“三变”改革,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完善脱贫攻坚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对帮扶产业项目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分类推进,推动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试点,推广“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面向未来,济南市需进一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三农”新贡献。

  【郝金镇、姜丽萍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王俊单位:莱芜区花园学校文昌校区。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济南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NSK2025B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