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老矣!”
这句话是昔时文王给一个老头的玩笑话,文王能与其开玩笑的人,关系密切程度就不用说了,另外其资格也无疑足够老。是的,这老头和姜太公齐名,还是文王的老师,这老头谁呢,就是鬻子。
猜猜鬻子怎么回文王:“若使臣捕虎逐麋,则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则臣年尚少。”看来,这老头是个睿智的老头。鬻子是分析自己,也分析事,他的分析是一分为二,长处短处,都说到了。老与不老,要看办什么事。
一棵老树,斑驳残缺,阳光下像是眯着眼睛打瞌睡,但它的年轮,曾见过多少春夏秋冬。一匹老马,驭车走路不再雄健,主人迷了路,它却可以将其载到归途。耕完地的老牛,面对夕照晚霞,不用扬鞭,也蹄声哒哒。人和树、马、牛,老了的事物一般都睿智。
鬻子就更不用说了,文王为什么以他为师,往前看,从商末到周初,是元老;往后看,受后人祭祀,鬻子一直在庙中,陪在文王的身边。有诗写他:九十能入宫,花甲亦重逢。三代王者师,楚天风雨中。对了,他还是后之楚国的创始人。
老道。凡成为老道的人和物,就无所谓老与不老了,观其貌,听其声,皆是始终如一的生动。而别的事物就不一样了,牡丹富贵,开一阵子,就凋谢了;云蒸霞蔚,美丽片刻,就消散了。而树根,人看不见,盘根错节,滋养着枝叶;而好雨,岁岁年年不知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与不老的事物,一对比,就看出谁恒久、谁筋道。
还说鬻子,他研究道,鬻子论道,是君臣遇合,才得以共大业。文王治国理政,鬻子解惑释疑,君臣相辅相成。他研究的道是真功夫,不尚空谈,参政议政,周朝的兴旺不能说不与鬻子有关。文王问道,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能看出这个老头思想有多新鲜、多进步。
从另一个方面看,老者的睿智并不一定非言传身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老到一定程度,就稀言如金了。就此再提一个老头,他比鬻子更老,所处年代也比鬻子远,他经历了尧帝,经历了夏朝和商朝,这个老头叫彭祖。
据说彭祖善烹调,做得一手好菜,尧帝品尝后甚欣赏,便把彭城封给了他。有本《神仙传》,提到当时的君王向他求道,他说:“所闻浅薄,不足宣传。”长寿的秘密,他就是不说。但细听他这段话,本身就是介绍长寿的经验,谦恭、不吹大话,这也是一种修养,一般有点特长的人难做到这点。
庄子说彭祖的修养: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善养性。所以,不吃老本、不倚老卖老,修养到家。甚至,他的妻子问他长寿秘密,他都不张扬。人人都想长寿,为此金丹妙药都用上了,却比不上修养性情。彭祖不介绍他的修养经验,本身也就是一种经验了,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悟道。说彭祖是神仙,也并非是神仙,就在于似是而非之间。
人跟人较真,人跟事较真,尽管争来的东西多,同时也倍增了嫉妒、焦躁、生气、蛮横等诸多的情绪,身体撑不住这样的重量,一不小心就折了。一般人活不了彭祖那么久,但可以学彭祖的精神,淡泊一点,心平气和一点,吹响呼吸,吐出混浊的气体,吸进新鲜的氧气。该忘记的都忘掉,为人生卸载,为新鲜腾出地方来,保鲜。
很老很老的事物,就老不了了,定格为一种永恒。一般考古出来的事物,都停留在一个现在时,成了标本,连文字都是。“嘻,老矣!”文王对鬻子说的这句话,还清晰悦耳,似乎还能看见他笑嘻嘻的表情、风趣逗乐的眼神。而鬻子回答他时,一定是仰头挺胸、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此可谓经典之对话。经典不会老,谁又能说《道德经》《南华经》《论语》老了呢?它们已经固化为规矩。方圆之间,中规中矩,这叫靠谱,人一不靠谱,就让人看不顺眼了。就连老者拄拐杖也是有规矩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八十岁的老臣上朝,是可以搞点特殊的,可以拄拐杖,帝王不怪罪,而别人不可以。
尊老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一样。为什么要尊老?阅历多,见识广。不到八十八,别笑瘸和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马识途,姜是老的辣。树老半心空,人老事事通。这些民谣,在生活里唾手可得,艺术里也是,老者的形象也都可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时想不通而得罪了蔺相如,反省后赤背背着荆条去找相国谢罪。黄盖是个老将军,三代老臣,战功累累且不说,周瑜为取胜设了个苦肉计,打谁呢,首选当然是靠谱之人,五十军棍,把黄盖打得是皮开肉绽。
老者的经历多,不只是鲜花光环,还有另一面,由此再补一段彭祖的话,当君王向他求索长寿之道,他婉拒,婉拒的理由:“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人生吃的苦,恐怕没人能比得上彭祖了。这般不让人宣传自己的理由,还能让人挑剔他什么呢?
旁解一下彭祖之长寿,失去的多,是不是因此乾坤回馈他的高龄呢?是与不是,毕竟也可以是个启发,生命是不能奢侈的,人该享受多少说不定是有定数的,急慌慌地用完,岁月也就缩短了。不妨再看看隐居于大山里的高僧,大多也都是活到高龄。
人老了,就是一种经历,而经历中采撷到的是学识。最后再说鬻子吧,商末周初人,文王、武王、成王师,按照时段算,他的岁数超过一百一十岁,把身边的光阴顺手拈来,就成了一本书,《鬻子》,这是中国第一部子书,第一部哲学书,第一部道家的书,好几个第一,此书可谓老矣,都老过《老子》了。《鬻子》和鬻子,都老了,老成了千岁,数千岁,可是他们说的话,都还是至理名言,耳闻能详,到了现在还好用。估计,《鬻子》和鬻子能继续老下去,老成万岁,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嘻,老矣!这是说岁数。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这说的是精气神。
看看一棵千年老树,世上的道理就都明白了,迎来的新绿多,褪去的落叶多,神了。凡神了的事物,都是不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