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邢台 > 正文

邢台:古县内丘别样爱情故事

来源:牛城晚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1-09-09 16:52:07

  太行脚下,冀南腹地,千年古县内丘县,从悠远的农耕文明里走来,除了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之外,也传承了许多古老又鲜活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中,尤以七夕节独具特色。

  犹记儿时三伏天,最期盼的就是夕阳西下,红霞渐褪,暮色四合之时。吃完饭,我和姐姐就抱了被子、枕头,攀着“咯吱咯吱”作响的木梯,上到房顶。把被子铺在尚有余温的屋顶上,躺下来休闲纳凉。夜是静的,连栖息于树上的老母鸡,也不再发出任何声响。黑魆魆的夜空,像一口倒扣下来的巨钟,缀着盏盏数也数不清的晶亮闪烁的星星,藏满了秘密。姐姐指着它们,看,北方勺形长把儿的,是北斗七星;看这里,中间是银河,一边亮的是织女星,另一头中间一颗较大,两边各有一颗小星星的,那是牛郎担着一对儿女,叫牵牛星……也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了关于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神话,开始盼着七夕节的到来。

  七夕近了,奶奶叠起了“元宝”,折起了“烧纸”。奶奶说准备好这些“烧料”,到七月初七这一天,要赶庙会,到东关玉皇庙里去祭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保佑一家安康幸福。奶奶比姐姐知道的更详细,她说一开始啊,牛郎住在内丘东关,那相依为命的老牛是被贬下凡的金牛星,牛郎是披着死了的老牛的牛皮,担着一双儿女飞上天的。还说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银簪,划出一道滔滔的天河,硬生生分开了这对恩爱夫妻。是菩萨慈悲,向玉皇大帝求了情,玉皇才恩准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让牛郎织女在喜鹊搭起的鹊桥上相会。

  奶奶说内丘有许多地方都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呢,狠毒的嫂子分给牛郎一头老牛后,就把他赶出了家门。为了生计,牛郎就带老牛去往一座山,那山就是现在南赛乡的“牛王寨”。织女洗澡,牛郎抱走衣服,两人相会的河,是县城西边的相河。牛郎织女成亲,织女上轿的地方,是现在的交台(轿抬)村。二郎神率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宫,织女抱着一双儿女哭着不肯走,那个地方叫“抱子哭”,就是现在的报子口村。二人鹊桥相会的地方,在鹊山。内丘人可稀罕牛郎织女天仙配了,玉皇大帝终究也还算不赖,最终让他俩每年能见上一次面。为了颂扬牛郎织女的忠贞,也为了感恩玉帝网开一面,早在明朝,内丘人就在牛郎的家乡东关,兴建了玉皇庙,每年七月七在那里祭拜祈福。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奶奶早早把烧料和供品拾掇进了篮子里。小脚的奶奶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拉着我,朝东关走去。路上的人可真不少,这一天也是内丘县城一年里八大的庙会之一,不断有人和奶奶打招呼。到了庙里,人更多了。人潮拥挤,烟雾缭绕,喧嚣热闹。有些妇女三五成群地围成一圈,手里拿着扇鼓,摇起来“唰啦唰啦”作响,一人说唱多人和,转着圈跑起了功,唱得慢条斯理,合辙押韵,质朴动人。奶奶紧攥着我的小手,生怕我挤丢了。“看看,看看,非要缠着我来,这是你来的地方吗?把你这小祖宗丢了可咋办,下次可不能再带你来了!”为了保护好我这个小祖宗小累赘,奶奶匆匆祭拜了主要神灵,磕了头,就拉着我回家了。

  毒毒的日头晒着,娘早已做好了皮薄馅多、晶莹剔透的南瓜丝菜卷,捣好蒜,调好料汁儿,等着我们回来,好一家人齐齐整整吃饭呢。娘一年到头不得闲,除了下地干活,还要负责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平时,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变花样给我们做饭。像夏天里,就是和了面,揉搓成条,剁成段儿,蒸一锅馒头。蒸锅里顺带熬点绿豆汤,一顿饭就打发了。今天不同,家乡的习俗,七月七这一天,是要吃南瓜丝菜卷的。出门的时候,娘已经在刮南瓜皮了,这可是一种颇费时间的美食,节日吃它,是有美好诉求的。面皮色白,南瓜丝金黄,南瓜丝馅儿摊在面皮上,卷成卷儿,叫作金银卷。寓意一阴一阳,天地和谐,一家人和和睦睦永不分离。

  傍晚,风云突变,刮了一阵风,天空瞬间变暗,下了几滴雨。娘说每年七月七,或大或小,都会下场雨,这是牛郎织女久别重逢时,喜极而泣洒下的眼泪。娘说天黑无人的时候,钻进葡萄架下,侧耳细听,还有可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吃完晚饭,娘给我和俩妹妹,一人发了一套针线,各七根针七条彩线,让我们到院子里,对着月亮,把线从针眼儿里穿过。这是七夕的乞巧活动,谁最快穿完,谁就是像织女一样的巧姑娘。可是,还有比穿针引线更有趣的事情呀,一会儿,我和妹妹就没了耐心,扔下针线,撵在哥哥后面,看他摸知了猴,逮簸箕虫去了。

  转眼人已到中年。对人文历史,尤其是对内丘民俗感兴趣的我,对七夕节以及此节日期间内丘的民俗活动,有了更深的了解。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传承至今。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以女性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诗经·小雅·大东》里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牛郎织女还只是没有交集的天上星宿。到了汉朝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却苦于天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恋人。此后,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这段本属于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最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间的爱情悲剧,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想,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把古老的农耕文明里,男耕女织这种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的形式,演绎得美轮美奂,感天动地,成为温暖和滋养中华民族爱情情怀的厚重养分。它扎根于华夏大地的角角落落,以至于很多地方都以牛郎织女的发生地为傲,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笔者近几年七夕节,接连走访了内丘祭祀牛郎织女的许多庙宇。它们以县城东关的玉皇庙为主庙,还有王母娘娘、无生母、三皇姑、后土奶奶等女神庙,形成占地三十余亩的民间诸神庙群。七月初七是祭祀的正期,可一进七月,祭祀的准备活动就悄然开始了。祭祀的最大特征是祭品——天棚地棚的与众不同。

  天棚地棚为两张约4米见方的黄底儿大纸,上面粘贴着纯手工剪出的特殊图案的剪纸。虽为剪纸艺术,但它所涵盖的文化又远非单纯的审美创造。天棚为阳,剪的是天门、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等山川日月人间,讲述的是牛郎织女天上人间全部的爱情与婚姻故事。地棚为阴,剪的是莲花、金鱼等水中吉祥图案,代表人们的期望,连年有余、金银满船等。天棚地棚是神圣的供品,需由专门祭祀传人剪制,剪制者一般为玉皇庙的“庙首”之一,是信徒们公认的心灵手巧之人。制作前,要沐浴更衣,并焚香祷告。剪出图案后,其他信徒配合粘贴。天地棚整幅没有半个文字,不用笔墨勾画,完全由剪刀剪纸粘贴完成。不着一字,境界全出。

  从七月初一开始,周围各县市,甚至于山西、陕西等省份的无数香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内丘县城,云集在东关玉皇庙。香客们将天棚、地棚展开在玉皇殿前搭起的棚子里,焚香朝拜。通过上大供,跑功,拜天地棚,敲打乐器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庙会期间,还会请来戏剧团连唱七天大戏,七月七这天,必唱《天河配》。等到这出戏唱完,上供点香,当场用黄蜡纸剪天梯,将天地棚同其他祭品一起烧化,庙首率众香客跪拜,整个祭祀仪式才宣告结束。

  除了东关玉皇庙隆重的祭祀仪式之外,王交台牛王庙的祭祀仪式也非常隆重。不过,牛王庙祭祀的不是牛郎织女,而是牛郎那头会吐人言,又忠诚守护的老牛。

  古县内丘,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不仅仅以传说的形式存在,更与众不同的是,它拥有一套传承弥久、别具特色且自成体系的祭祀仪式。这或许是淳朴善良的内丘人格外珍视真挚的爱情、忠贞婚姻的缘故吧!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