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济南开幕。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赛事,而是济南写给机器人人才的“邀请函”,每一个赛道、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巧思,像一场“智造交响”,等着追光者来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作为国内机器人创新领域的高水平赛事,本届大赛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一是人才聚集效应显著,吸引了全国顶尖研究生创新人才同台竞技;二是技术前沿性突出,汇集了人机协作等机器人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三是产业带动性强,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济南、山东乃至全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足式机器人”赛道是最鲜活的诗行。当参赛团队的机器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过测试场,那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对未来场景的探索。或许不久后,这些机器人就会走进工厂、医院,成为改变生活的力量。而“揭榜挂帅”专项赛,更像一次“需求与智慧的对话”:中建八局提出的“建筑天花板剔凿打磨”难题,被写进赛事题目,等待全球青年创客用创新破解。这种“企业出题、赛事解题、产业用题”的模式,让赛场与生产线无缝衔接,让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赛事的周边,是更热闹的“人才集市”。《机器人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在开幕式上发布,像一张“寻宝图”,让企业找到需要的人才,让人才看到未来的方向;“现场双选+云端直播”的招聘会,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坐在屏幕前的毕业生,也能感受到济南的诚意;而机器人产业恳谈会上,院士的智慧、企业的需求、高校的成果碰撞出火花,像一场交响乐的即兴演奏,每一个音符都可能成为产业突破的契机。
山东建筑大学的身影,让这场赛事有了“落地的根”。近百项发明专利是学校的底气,800余万元打造的实训基地是坚实的舞台,即将开设的机器人工程微专业,则为未来人才埋下了种子。在这里,参赛团队的创意能快速对接实验室资源,获奖项目能直接落地孵化。赛场不再是终点,而成为了人才与济南结缘的起点。
当机械臂的轨迹与人才的足迹在济南重叠,当机器人的代码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这座城市正用钢铁的硬度与诗意的柔软,书写着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张成地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郝磊)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