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师对自主游戏与园本课程的认识及实践能力,经开区第二幼儿园于暑期开展以“自主游戏分类的复杂性与自主游戏的本质”为主题的线上培训,助力教师拆解游戏分类“迷雾”,探寻自主游戏本质。
培训中,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游戏分类的复杂性源于幼儿游戏的“动态性”与“融合性”。传统分类中,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规则游戏等虽有明确标签,但幼儿的实际游戏从不“按剧本进行”。这种复杂性并非“麻烦”,而是幼儿创造力的体现——他们从不被“分类标签”束缚,这正是教师需要学习的游戏智慧。
老师在培训中指出,无论游戏形式如何交叉、分类如何复杂,自主游戏的核心始终清晰,即幼儿的“自主性”与“投入感”。当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决定玩法、自主解决问题时,便是真正的自主游戏。分类仅是观察工具,而非评判标准,教师不必纠结“这到底是哪种游戏”,而应关注“孩子是否在主动探索、快乐表达”。
参与培训的教师纷纷表示:要提供“低结构材料”,让幼儿用想象力打破分类局限;用“观察”代替“定义”,理解幼儿的游戏逻辑,而非强行归类;保护“融合式玩法”,及时回应幼儿需求,而非纠正“这不是‘标准’角色游戏”。
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理念的更新:游戏分类是帮助理解幼儿的“地图”,但不能成为限制幼儿游戏的“围墙”。新学期,教师们将带着这份认知,放下对“分类标准答案”的执着,以更开放的心态观察、支持每一场自主游戏——因为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才是游戏最美的“答案”。(郝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