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升骤降的电梯,先兆流产的诊断,和一串被忽视的故障代码。孕妇曹女士从未想到,一次普通的电梯乘坐会让她与未出生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10月26日,青岛湖岛世家小区9号楼1单元的电梯在运行中突然骤升骤降,深受惊吓的她被送医后诊断为先兆流产。
“我们每天都坐这部电梯,谁能想到会出这种事?”曹女士一家陷入深深的焦虑。医学资料表明,孕期突受强烈惊吓,即便最终保住胎儿,也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事发半个月,没有任何一方主动承担责任。物业、市场监管、街道办……一个个本应守护居民安全的部门,却在这起人命关天的安全事件中,上演了一场冰冷的“踢皮球”。
隐患早有征兆,维保记录却“完美无瑕”
湖岛世家小区的电梯问题并非偶然。
青岛市北区市场监管特种设备科工作人员坦言,业主经常投诉这部电梯,电梯确实存在“骤升骤降”现象。该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指出:“开发商为节约成本,选择的电梯本身就不是太好。”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电梯维保卡显示最近一次维护就在事发前几天(10月17日),却未检出任何问题。这份“完美”的维保记录,与事后暴露的严重隐患形成鲜明对比。
电梯维修单位事后向物业发出的《工作联系函》中明确写道:该单元两部电梯的变频器出现性能下降、元器件老化;制动器磨损、间隙即将超标。
维修单位建议立即更换变频器和制动器,以免导致“困人事故”、“影响制动性能”、“变频器突然故障”等严重后果。
故障记录中一连串触目惊心的代码——“300 DC Bus Over”“210 Cnv IPM F1t”“208 Bus Car Fail”“504 Enc Pos Err”——如同这台“垂死”设备发出的最后哀鸣。
监管部门“风险提示”,建议居民换电梯乘坐
面对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却给出了令人瞠目的回应。
相关工作人员称,该电梯的核心部件(变频器、制动器)“确已超过建议使用年限”,并形象地比喻:“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和刹车”。他透露,维保公司早在一两年前就已口头告知物业这一情况。
然而,当被问及为何不强制要求更换时,该人员却表示:“我们监管职责是电梯维保有没有按时做。但是需要花钱换配件,这块是我们没办法的了,我们管不了钱。”
他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建议您乘坐那个靠外的那个电梯,那个相对而言故障小点。”
监管的底线,从保障安全,悄然沦为了廉价的“风险提示”。
街道办锁死维修基金,“应急通道”形同虚设
根据《青岛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27条明确规定,电梯发生故障影响正常使用,可申请应急使用维修资金。
然而,当业主要求物业启动应急程序时,物业却表示“咨询过街道,街道部门没有走过,物业这边只能走一般流程,走不了应急流程。”
湖岛街道办以“我们来看了电梯现在可以运行”为由,“不符合应急使用维修基金的条件”。
白纸黑字的法规,在基层执行中竟成了一纸空文。明确规定的“紧急情形”被权力之手牢牢锁在“笼子”里。
小区业主悲愤质问:“难道非要等出了人命,才叫‘应急’吗?难道要我们为他们的失职失责不作为买单吗?”
责任链全线断裂,居民被迫“赌命”乘梯
从开发商为省钱选购电梯,到维保单位“纸上维保”未能发现明显隐患,从物业公司未能及时推动配件更换,到市场监管局“管不了钱”的无奈托词,再到街道办对应急资金的僵化解读……一条本应环环相扣的安全责任链,在湖岛世家这“带病运行”的电梯面前,节节断裂。
维保公司给出了技术真相,监管部门阐明了权责边界,街道和物业则演示了官僚程序的“完美”闭环。 所有部门的解释都听起来“合情合理”。
只剩下每日被迫乘坐“病梯”的居民,在“建议乘坐另一部”的提醒中,继续他们的“赌命之旅”。
电梯门一次次开合,居民们不得不在忐忑中做出选择:是冒险乘坐那已知有隐患的电梯,还是听从建议使用另一部“相对安全”的?
当公共安全让位于成本算计,当监管责任退让为风险提示,当应急机制困死于条文解读——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打破这个困局,让安全不再是奢谈?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